红楼梦|历年高考语文卷《红楼梦》试题评析|俞晓红( 四 )


本文图片

彭连熙绘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再看一下参考答案 , 就更令人哑然了:“‘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 。 ‘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 ”
这里的“依据”一词 , 究竟是指谁的依据呢?是小说作者的 , 还是试题指向的?抑或答卷人可以主观认为的呢?相较于这道6分的简答题 , 要求在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妙玉4人中选出“冷月葬花魂”诗句作者的一道2分的单选题 , 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
这种远离原著文本的“失度”现象 , 也表现在解读人物性格的命题思路上 。 如一道6分的简答题 , 要求根据“一夜北风紧”一句 , 简析王熙凤形象 , 题干本身没什么问题 , 但参考答案却表现出制题者的主观刻意 , 剑走偏锋:“诗句浅白 , 表明其学识浅薄;诗句能领起全篇 , 表明其聪明颖悟 , 有一定领导才能;诗句意境肃杀 , 表明其心怀忧惧 。 ”
一看即知 , 这是三个得分点 , 每点2分 。 第一句尤可;第二句分开看也不错 , “诗句能领起全篇”和“聪明颖悟 , 有一定领导才能”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 但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逻辑关系;第三句就更离谱 , 如果王熙凤真的“心怀忧惧” , 而且还能出于个人意志、借助吟诗表达给众人听 , 那她就不是这样一个以中饱私囊为务且没有多少文化教养的王熙凤 , 而是一个类似“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探春式的人物形象了 。
另一道6分的简答题 , 要求根据“散余资贾母明大义”一回中贾母的行为 , 分析贾母的形象特点 。 命题涉及《红楼梦》的后40回 , 也没什么太大问题 , 问题在于参考答案:“处变不惊 , 性格坚强;处置果断 , 能力出众;分配得当 , 处事公平;轻财重义 , 顾全大局 。 ”
红楼梦|历年高考语文卷《红楼梦》试题评析|俞晓红
本文图片

邮票《贾母接外孙女》
分号隔开有4点 , 那么应该是只要写出3点就能得满分 , 这也为考生留出了余地 。 处于贾府权力与地位的宝塔尖的贾母 , 处变不惊、处事公平都是不错的 , 但用“性格坚强”“能力出众”等词语来形容史老太君 , 对这样一个经历了人生和家族多少风雨 , 年少管家能力就出众、年老以享乐为主要生活内容的人物而言 , 显得过于幼稚 。
谈到微写作 , 也存在一个适度与规范的问题 。 并不是所有的开放性试题都是合度而且有价值的 , 在将《红楼梦》这样一部古典名著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等20世纪小说名著以及《老人与海》等外国名著并置的时候 , 如果用同一种标准来测试考生的阅读能力 , 有时会产生与原著不相贴合甚至彼此疏离的情形 。
如在测试小说人物形象理解时 , 将不同名著的人物的选择标准统一设置为“既可悲又可叹”或是“心清如水”等 , 就会产生一种“微错位”的现象 。 但将“为何令你感到遗憾”“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作为人物评赏的选择标准 , 却完全没有违和之感 。 这说明在为标准斟酌“定性”词语时 , 还要考量它们与原著人物的契合程度 。
红楼梦|历年高考语文卷《红楼梦》试题评析|俞晓红
本文图片

高马得绘红楼人物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 , 2004年以来的高考语文卷《红楼梦》试题 , 既反映出命题人频频致敬古典名著的诚意和勇气 , 有意引导高中生阅读思维的眼光和胆识 , 积极探究测试题型与维度的努力与成果;也呈现出不同省市的试题在能力类型和能力层级方面的不均衡状态 , 原著阅读理解测试答案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悖谬现象 , 基于理解和反思层面的写作题的开放性与贴近原著本意的适度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