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币|是古币收藏的人多,还是银币和铜元收藏的人多?

银币|是古币收藏的人多,还是银币和铜元收藏的人多?

文章图片

银币|是古币收藏的人多,还是银币和铜元收藏的人多?

文章图片

银币|是古币收藏的人多,还是银币和铜元收藏的人多?

【银币|是古币收藏的人多,还是银币和铜元收藏的人多?】小编认为我国钱币上活跃着一支庞大的收藏群体 , 具体人数没有定论 , 毕竟我没有对此进行过准确统计 , 从目前钱币收藏趋势而言 , 还是银币与铜元收藏的人数更多 , 更加热门 , 这是因为:


从时间跨度来看 , 古币收藏的门槛难度高于银币与铜元 , 而且后者书面理论学习的资料币前者丰富
古币收藏门槛较高
众所周知 , 从春秋战国至清代中期 , 我们接触的这些钱币粗略称之为古币 , 除了刀币、布币外 , 基本上都是方孔币 , 而从历史角度而言 , 每个朝代历经数十或数百年 , 当中会产生各种古币 , 由于每个朝代都经历过不少帝王更替、诸侯割据、藩镇对立与农民起义等普遍现象 , 再加上近代频繁的战争 , 要收集齐备这些历朝历代的古币是非常之不易 , 故古币收藏的门槛较高 , 而银币与铜元是产于离现在只有区区一百多年的清代 , 而不少普品广泛散落于民间 , 家家户户都能拿出数枚 。 尤其我在本问答区也能看到不少人在晒银币与铜元的图片 。 这对于钱币收藏者而言 , 与其吃力不讨好地去研究那些古币 , 不如把精力用在入门门槛不高的银币与铜元上去了 。

古币与银币、铜元
古币学习资料贫乏于银币与铜元资料
我们在收藏古币之前要对其历史背景进行了解 , 这种书面材料至关重要 , 否则我们不会平白无故的去乱交“学费” , 目前我发觉古币理论工具书的种类比银币与铜元要少 , 其图片都是以黑白为主 , 真正的实物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 , 而银币与铜元相关的工具书很多 , 里面的图片彩色居多 , 这一方面归功于清代末期一些外国钱币爱好者所作出的自愿书面贡献 , 例如法国的伍德华、奥地利的耿爱德、英国的理查德等(这些我都在以前的问答中提过 , 这里不再详述) 。 另一方面 , 相关银币与铜元的工具书在吸收了前期的著作基础上 , 再次进行出版 。 这无疑给诸多钱币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便利 。

古币与银币、铜元的书面学习材料的差异
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异 , 古币的外在美观度次于银币与铜元
古币的制作工艺是手工翻铸 , 其模具以陶为主 ,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落后 , 所铸的古币是表面是以字为主 , 尤其是在经济发达 , 军事软弱的宋代 , 宋徽宗的瘦金体在崇宁通宝与大观通宝上的体现把方孔币的美观推到一个高峰!后代出现的不少古币都是按照这个固定模式发展下去的 , 如果你是一个古币收藏爱好者 , 你会发现手中的方孔币除了字面字体不一样 , 但外形几乎千篇一律 , 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 。 虽然当中也出现了以不少吉祥图案的花钱 , 但这些都是属于小众型的民间非流通币 。

古币图案
而银币与铜元都是清代洋务运动的产物 , 其铸造设备都是来自西方 , 而且生产效率已经超出古币 , 换言之 , 这些都是“中外合作”的结果 , 这些币的模具大多出于技术精湛的外国雕刻师之手(这些人以前的问答我已经提过 , 这里省略) , 他们从中充分考虑了国内传统元素的同时又加入了西方美学思想 , 故所出的钱币美观度要远远超过古币 , 例如民间存世量大的各省清末机制银币与铜元的图案 , 每个版别的龙图案都是不尽相同(例如水龙、火珠龙、大眼龙、S龙等) , 上面的字体(例如魏碑字体与楷体等)也是丰富多彩 。 后期的民国银币与铜元还是沿用了前清的设备、模具与外观特色继续发展下去的 。 俗话说 , 爱美之心 , 人皆有之 , 而银币与铜元的外在之美的图案与内在的金属材质 , 其吸引力自然会大于古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