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由此我想到 , 中外的“壮游” , 重点都不在地域的自然 , 而是在与历史的对话中 , 完成个人的“成人礼” 。 在人所创造的艺术、风俗、遗迹中 , 缅怀过去、陶冶审美、完成传统教育 , 让年轻人在人文遗迹的行走中站到伟人的肩膀上 , 那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 书中所言不虚:好的旅行文学总是会给读者提供三个探索的机会——“外部世界 , 作者内心世界 , 以及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
该书的有趣之处 , 还在于将囫囵宽泛的“旅行文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有什么” , 二是“怎么写” 。 因此 , 上编讲“历史与现状” , 下编说“叙事与书写” 。 在启蒙时代及其后的旅行文学中 , 说到美国新大陆的自我觉醒之旅 , 作者分析了惠特曼的《大路之歌》 , 说当代人读起这首诗 , “会有一种‘刷屏’的感觉 。 他的诗句犹如存储在手机中的照片 , 一张接一张闪过 , 几乎不加停留 , 难得闪回一下” 。 这些镜头看似杂乱 , 但很多单幅组成了一幅广角全景图 , 由此“看到一个活跃的、新生的合众国 , 正在生气勃勃地成长和发展中 。 诗人友好地、性感地、强迫地对读者说:‘我的左手搂着你的腰 , 我的右手指向陆地上的景物’” 。 不得不说 , 这给了我一个全新角度 , 让我重新回到了多年前 。 那时 , 我驱车在拉斯维加斯城外公路上看到的荒野 , 感觉连耀眼的烈日和恣肆的仙人掌也带着滚滚生机和扑面而来的惠特曼式激情!
【杜甫|旅行阅读解“出行饥渴”,安抚了我困居一地的焦虑】书中的开阔令我耳目一新 , 作者将中国的神游和游仙诗也作为古代旅行文学的书写 , 提出“从世界旅行文学的宏观角度看 , 《逍遥游》的价值在于建立了独特的、具有东方神韵的旅行文学传统 , 即通过超脱形体的神游 , 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无所待’)” 。 作者也谈到了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威廉·布莱克 , 他一生住在伦敦 , 但一直“在他的思想中旅行” 。 这个视角 , 我怎么没有想到?
本文图片
三
如果“神游”是旅行 , 那中国古代文人的“卧游”不也是吗?
宗炳说自己 , “善书画 , 好山水” , 但是上了年岁 , 老病俱至 , “名山恐难遍游 , 唯当澄怀观道 , 卧以游之” , 于是他把去过的地方“皆图于壁 , 坐卧向之” 。 那是魏晋南北朝 , 你看 , 古人的风雅克服了个人的局限和不便 , 还要在对自然山水画作的欣赏中澄怀心物 。 我们或也可效仿 。
到了明代 , 沈周干脆搞了个精缩本《卧游图册》 。 他走的是平民路线 , 画中不仅有秋江钓艇、江山坐话、秋景山水 , 也加入了秋柳鸣蝉、平坡散牧 , 甚至画下芙蓉、枇杷、雏鸡、菜花等日常之物 。 画册后跋:“此册方可尺许 , 可以仰眠匡床 , 一手执之 , 一手徐徐翻阅 , 殊得少文之趣 。 倦则掩之 , 不亦便乎?”他说得真对 , 中国古人轻便的卷与册 , 都适合躺在床上欣赏 , 想想今天你躺着把铜版纸大画册捧在头顶的危险 , 也难怪我们的“卧游”基本都是手机了 。
本文图片
作者手绘约克大教堂(2004年)
我的思路突然打开了 。 《十讲》给我的精神抚慰不仅在于他对旅行文学的梳理 , 关键还在于读了该书 , 我开始对目前困居一地不再顾影自怜 , 因为很多艺术形式都可以说是关于旅行的书写 。 不一定非要从一地到遥远的另一地 。 比如你从卧室到客厅 , 不可以吗?
- |“阅读”地名 品味深藏的历史记忆
- |吉安:非遗“智造”彰显非遗魅力
- 苏轼|用苏轼、汪曾祺、杜甫革新了带货语言,新东方主播爆火有招
- |高新区雅居园小学六年级二班读书交流会
- |新书架|复旦教授带学生一起“创造性阅读” 窥见“鲁迅文学的内面”
- |毕飞宇的文学课:在我阅读经典的时候,一个词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
- 湖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网上书房”三周年:网借服务破“疫”局,线上线下随心阅
- 朱菁玥|热点|“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未来校长培训班云端阅读分享会:朱菁玥
- |杜甫写给李白的这首诗,道出了古今大多数文人的命运
- 杜甫|国内第一“米黑”博主万能的大熊怒斥郑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