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重修族谱 , 男丁女丁必须交费 , 否则移出族谱 , 有必要重修吗?
族谱 , 俗称家谱、宗谱、谱书 , 是记录家族世系的血缘关系和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和文字 。 通常研究意义上的族谱 , 大多是在传统乡村社会生活中以家族为单位编撰的 , 记录有本家族祖先、其后代子嗣成员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纸质文本 。
20世纪80年代以来 , 各地在紧随修志热之后掀起了不同程度的修谱热 , 一直持续到现在 。
本文图片
族谱文化复兴原因
“富修谱 , 穷修庙”的说法
在富有或者生活安定时人们热衷于修谱 , 例如康乾盛世等 , 北京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清理的藏谱2250种中 , 其中有1160种为清人所辑 , 占藏谱的51.56% 。
湖南存世的家谱数量 , 据199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 , 全国440余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室(馆)、文物商店收藏的有1511种 , 占收录总数14719种的10.03% , 其中90%以上是道光以后修纂 , 而又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多 。
另一方面 , 在比较贫穷或者生活比较艰难的时候 , 人们往往会认为是神明保佑得不够 , 所以需要修庙来表明自己的虔诚之心 , 渴望得到神明的庇佑 , 摆脱贫穷艰难的环境 。
本文图片
凝聚本家人的手段
家谱的存在更多的是一个族人寻根的依据 , 前文已经提到于氏家谱是从于谦子孙辈就传下来的 , 过去的五百多年是对既有家谱的补充完善 。
族人做的不仅仅是从自己的名字出发追根溯源 , 找出自己的祖先是谁 , 更多的是从祖先出发 , 根据以往的记录一代一代地往下推 , 找出现有的于氏后人分布在哪些地方 , 根据家谱记载他们的流动记录找到那些“失散”的亲人 。
本文图片
有好事者
好事者应当是为族谱重修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 一个社会活动如果没有人的发起和参与 , 就不足以称其为社会活动 , 同时 , 一个传统的继承如果没有人愿意去做并且乐意去做的话 , 也就很难有被时代选择保留的可能 。
本文图片
有必要重修族谱吗?
现在修谱完全是民间自发的行为 , 因为族谱在民间有特殊的意义 。 它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民间文献 。 它有自己生存的土壤 , 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 不一定我们禁它 , 它就会消亡;我们支持它 , 它就会兴盛 。
目前 , 作为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族谱 , 其隐私性和民间性正在受到很大程度的侵蚀 , 如有钱有势者对新修族谱的操纵较以前日趋严重 。
本文图片
旧族谱也有这种操纵 , 但多为暗中进行 , 如有势力的乡绅对族谱传记的垄断 。 但现在已公开化 , 男丁女丁必须交费 , 否则移出族谱 , 同时在修谱筹款通知中就明确写上 , 交钱多少 , 可以享受什么样的入谱条件 。 明码标价 , 完全以钱来决定族谱的写作 。
族谱编修的经费一般是族人按人头分摊的 , 这些钱往往比较有限 , 为了鼓励赞助 , 各地有不同的奖励措施 , 如可作简介、自传或传赞 , 刊载本人或家庭照片等 。
- 北京市|三支一扶正在招聘,大学生士兵、农村大学生优先招录,2年可以转编!
- 教师|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人才
- 软件|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都混得很差?知乎高赞回答
- 家谱|旧物放新彩 赓续中华文脉——《宁波家谱编修启事叙录》读后
- 秦腔|想说|还坚持“对襟盘扣白头巾”?对不起“新农村”
- 薪水|农村初中教育资源落后,可以分配生身份进入高中,但是名额有限
- 大学生|“没脸回家乡了”,农村学子含泪痛诉,揭露了当下现实的残忍!
- 庙会|陕北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典型代表——陕西省级非遗鱼河堡府城隍庙庙会
- 家谱|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韩氏族谱:西上虞河 世荣祖支谱》续东亚渊源
- 斗诡|农村父母砸锅卖铁,供出来个985大学生,却成全村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