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 , 梦中有世界 。 听众朋友 , 你好 。
近段时间 , 浏览各个社交媒体 , 手提簇绒枪 , 玩起“突突毯” , 正在成为年轻人相互分享的流行体验 。 “古有织女牛郎 , 今有‘扎女扎男’” , 成为人们打趣的说法 。 在一档居家生活类综艺节目里 , 众多嘉宾也忍不住操作起这移动的“缝纫机” , 在纫线声中获得乐趣 。 今天 , 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簇绒 , 译自英文“tufting” , 原本是一种制作地毯、保暖服装的传统工艺 。 近年来经过简化与推广 , 逐渐在社交媒体掀起体验热潮 , 并催生出线下体验店 。 体验者可以选择画作尺寸、图案 , 根据投影仪成像用记号笔勾出基本轮廓 , 随后操作簇绒枪 , 将毛线充分“打”进画作里填充色块 , 待“打”满后再封胶、加底、封边 , 最后像修剪草坪般铲平表面的长绒毛 。 整个沉浸式体验过程一般需要几个小时 , 尤其适合朋友、情侣一起动手、共同创作 。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腾讯网)
有体验者表示:“享受毛线穿过布的一瞬间”“仿佛日常的烦恼都被带走了” 。 簇绒的乐趣 , 一方面在于将毛线成条成块“打”进去的过程 。 随着“突突突”的韵律 , 体验者沉浸其中、免受打扰 , 既不费脑、又能消闲 , 成为繁忙之余的减压方式 。 另一方面 , 簇绒作为家居装饰、日常配件的一部分 , 通过设计镜框、装饰画等表达创意设想 , 通过制作杯垫、抱枕等满足实用需求 , 让体验者充分收获创作加工带来的成就感 。 此外 , 体验的过程也是交流陪伴的契机 , 或自带话题帮助“破冰” , 或共同完成留下美好记忆 , 或在社交媒体晒出分享生活 , 簇绒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
流行容易 , 经营不易 。 和很多火爆一时的体验项目一样 , 簇绒也面临着“朋友圈一晒 , 再也不爱”的一次性消费挑战 。 流行趋势不断更新 , 簇绒体验店应当在初体验后 , 以更多样的产品留住消费者 , 进而走出“种草—打卡”的简单循环 。 或结合风景名胜开发文创产品 , 或结合家居软装丰富体验用途 , 在保持沉浸式的同时走向开放式 , 打开更丰富的消费场景 , 或许是“网红”成为“长红”的必经之路 。
事实上 , 围绕手工展开的服务行业前景广阔 。 近年来 , 从十字绣到羊毛毡 , 从编手链到簇绒 , 吸引无数人参与到DIY之中 。 如果说老辈人织毛衣、纳鞋底是必备生活技能 , 年轻人则把编织变为了乐趣 。 有人说:人类对手工艺的热爱已经刻进基因里了 。 回溯人类发展的进程 , 先民用灵巧双手创造文明 , 结绳织布不仅创造出更舒适的生活 , 也锻炼了精细动作的能力、促进了大脑的发育 。 对于时下的编织爱好 , 有科学家结合临床观察作出解释:正所谓“十指连心” , 锻炼手指有助于提高认知功能 , 还能够通过重复动作缓解焦虑 。 远至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边织毛衣边听汇报 , 近至东京奥运会上跳水冠军戴利边观赛边打毛线 , 编织成为天然的抗抑郁剂 , 帮助人们减压凝神、专注如一 。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网)
工业时代轰然而至 , 一针一线一丝一缕的手工技艺面临空前危机 。 当纺织品从流水线上快速生产 , 手工制作何以自处?事实上 , 无论是对工匠精神的格外崇尚 , 还是缝缝补补的世代传承 , 手工制作从未退出舞台 。 其中既有超越工业复制的艺术美学追求 , 也有贴近真实生活的情怀代入 , 既包含了“任何困难都能动手解决”的自信 , 也包含了“不能输给机器”的倔强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簇绒虽然不是生活必需品 , 但毛线本身的保暖作用与慰藉寓意 , 手工编织蕴含的独特心意 , 为它增添了一层情感共鸣、心灵相通的滤镜 , 增加了一份治愈色彩与独特情怀 。 这种精神价值正是精致的工业产品无法取代的 。
- |王家春:从吴冠中发现“张家界的艺术之美”说起
- |新人探堆从“肉眼不可见的宝藏”中重看三星堆
- |从考古发现和分子人类学推测古蜀文明人口来源
- |中信银行哈尔滨分行:从龙江历史中探寻初心与使命
- 贾宝玉|从甄士隐到贾宝玉,说说古代读书人的缺陷
- 大学|“我就是任性”!北大学姐嚣张言论火了,让人来气却又无从反驳
- |林凡从军从艺七十年诗书画展 文/吴长江
- 词牌|一首无名氏所作的宋词,却使得这个词牌从此改名
- |与石为伍,雕琢精彩|计群羊书法艺术与他的石刻人生
- 羊脂玉|饰品手串—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