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马跟日常出行的联系 , 或许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人骑在高头大马之上纵情飞奔的情景 。 诚然 ,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得骑马之风在中原逐渐盛行 ,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 马都是可供骑乘的工具 。 不过 , 如果再往前追溯 , 就会发现 , 马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的“行”这个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
“马”的甲骨文字形描绘的就是一匹马的形象 , 头、身、四足和尾俱全 , 尤其突出了颈背部的鬃毛 。 毫无疑问 , 它表示的正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善于奔跑、作为重要力畜的哺乳动物——马 。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 , 我马玄黄 。 ”《周易·屯卦》:“屯如邅(zhān)如 , 乘马班如 。 ”“屯”表示驻扎 , “邅”形容难以行走的样子 , “班”表示分布、分开 , 整句话是形容行路困难、踌躇不前的状态 。
本文图片
【汉字|古代出行离不开“马” |汉字中的文化】“马”字的字形演变
许慎《说文解字》对“马”的解释是:“怒也 。 武也 。 ”要准确地理解这句话 ,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马在中国古代出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战国以前 , 车马不分家 , 马主要用来驾车 , 而车主要由马来牵引 , 因此 , “车”和“马”或同时出现 , 或暗含彼此 。 《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 , 弗驰弗驱 。 ”《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 , 乘肥马 , 衣轻裘 。 ”“乘肥马”是乘坐肥壮的马驾的车之义 。
本文图片
两匹马驾一辆车为“骈(pián)” , 三匹马驾一辆车为“骖(cān)” , 四匹马驾一辆车为“驷(sì)” 。 《诗经·小雅·采菽》:“载骖载驷 , 君子所届 。 ”嵇康《琴赋》:“骈驰翼驱 。 ”而《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 , 不只是说齐景公有四千匹马 , 更强调他有一千辆车 。
正因为马是用来驾车的 , 并且在古代 , 拥有战车的数量是一国军事实力的象征 , 所以许慎才用“武”来解释“马” 。
马跟出行的这种密切联系 , 还体现在常用的词语中 。 比如“马路”一词 , 在古代就是指宽阔平整、可供车马行进的大路 。 《左传·昭公二十年》:“褚师子申遇公于马路之衢(qú) , 遂从 。 ”今天 , 虽然马和马车已经基本退出了日常交通的舞台 , 但是“马路”这个词却沿用下来 。
本文图片
《左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至于“马”跟“怒”在意义上的联系 , 除了使人联想到马昂首怒目的姿态以外 , 也能在语言当中找到些许踪迹 。 根据章炳麟所著汉语方言词汇著作《新方言·释言》中的解释:“今荆州谓面含怒色为马起脸 。 ”出生于四川的现代作家沙汀创作的短篇小说《减租》中有这样的用例:“(老婆)叹口气说:‘看你马起张脸 。 ’”“马脸”的意思是人发怒时把脸拉长 。 可见 , “马”确有“怒”的含义 。
因为马是常见的形体较大的动物之一 , 所以 , 古人在给动植物命名时 , 常用“马”来表示“大”的含义 。 比如《尔雅·释虫》:“蝒(mián) , 马蜩(tiáo) 。 ”“蝒”是蚱蝉 , 为一种个头很大的黑蝉 。 根据两晋时期著名学者郭璞所作的注释:“蜩中最大者为马蜩 。 ”再看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马蓼(liǎo)》中对马蓼这种植物的阐述:“凡物大者 , 皆以马名之 , 俗呼大蓼是也 。 ”此外 , “马蜂”“马豆”等也都是同类事物中较大的 。 而“马”这种表示“大”的含义进一步用在物体名称上 , 通常也是指同类中形体较大的 , 比如“马勺” 。
- 钥匙|打开古代中国风雅传统的“钥匙”
- 汉字|韩国男孩迷上汉字:10岁熟读四书五经,还拿下汉字教学资格证!
- |详解《诗经·中谷有蓷》,一个古代美容秘方,引出的感情故事
- 汉字|汉字趣谈:益(503)
- |没想到吧!LV老花、卡地亚小猎豹,我国古代全都有
- 服妖|【文化分享】古代穿衣服都不能自己做主?“服妖”文化了解一下
- |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述评
- 贾宝玉|从甄士隐到贾宝玉,说说古代读书人的缺陷
- |庄子:古代圣贤的最高追求,不过是人生与大道的完美契合
- |没来得及看?“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展延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