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举这个例子 , 并不是要否定出土文献在纠正古籍辨伪误判上的价值 , 而是提醒学者应更客观公正地看待出土文献与古籍辨伪的关系 。 出土文献固然重要 , 但未必都能解决古籍真伪问题 。 应该承认 , 一些出土文献确实能纠正前人对古书真伪问题的误判 , 如宋代《崇文总目》怀疑传世《晏子春秋》并非《汉书·艺文志》著录之本 , 而是古本亡佚后的伪托之书 , 清代管同更进一步认为是六朝人伪托 。 银雀山汉墓出土《晏子春秋》后 , 当然就彻底推翻了这些怀疑 。 但也有一些出土文献证实了前人的辨伪 , 如清华简《傅说之命》3篇 , 与传世古文《尚书》的《说命》几乎全不相同 , 就极有力地证实了阎若璩等对古文《尚书》的辨伪 。 当然 , 更多的情况则是出土文献既无法证实 , 也无法否定前人的辨伪 。
或许有学者认为 , 古籍辨伪是否定性、破坏性的研究 , 甚至因此对古籍辨伪抱有某种反感 。 其实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 古籍辨伪的本质是对古籍作者与成书年代的文献学研究 , 即考辨古籍真正的作者与其标榜的作者是否一致 , 真正的成书年代与标榜的成书年代是否相同 。 古籍辨伪的目的并不是要破坏、否定古书 , 而是将古书置于合适的历史坐标中 。 比如 , 对《列子》的辨伪研究 , 考辨《列子》并非先秦古书 , 而是魏晋时期的伪作 。 这对先秦古书而言 , 似乎是否定性、破坏性的 , 致使先秦减少一部古书 。 但换个角度看 , 既然《列子》是魏晋时的伪作 , 那自然就可看作魏晋著作 , 可用以研究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 , 这对魏晋时期古籍而言则是建设性的 。 因此 , 只有将真书误判为伪书 , 才是破坏性的;将伪书考辨清楚 , 去伪存真 , 无疑是建设性的 。 古籍辨伪与证真 , 本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 任何严谨的古籍辨伪 , 在研究过程中都需同时考虑真与伪这两种可能性 , 在权衡真与伪的证据之后作出最终判断 。 因此 , 辨伪与证真都是文献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 不应强分轩轾 , 区别对待 。
张之洞《輶轩语》称:“一分真伪 , 古书去其半 。 ”虽语涉夸大 , 但历代古籍中存在大量伪书也是事实 。 这些伪书有些已被发现 , 有些尚未被发现;有些已经论定 , 有些则仍有争议 。 因此 , 在文献学研究中 , 古籍辨伪研究仍任重道远 , 需要文献学者长期共同努力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编辑:何迪雅
- 考试|2022湖南教师招聘考试:有关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相关问题的解题技巧
- 翡翠|瓷器中的谐音梗,看看你知道几种?
- 汉字|古代出行离不开“马” |汉字中的文化
- |职场中的你,怎么做才能成为广受欢迎的存在?
- 辛德勇|辛德勇|乱世功德颂——《刘福功德颂》辨伪
- 抗日战争|历史深处的文学记忆——抗战题材作品中的英雄群像
- |5元纸币中的天字一号币,单张价值15000元,你家里有吗?
- 武则天|神品|宫廷写经:为女皇武则天抄经,精品中的精品
- 北宋|十二楼、十三楼、十四楼,诗词中的3种楼不能随意乱用
- 金庸|倚天中的孤鸿子,修订后变得“不男不女”,这是金庸的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