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南充川剧:年轻演员多了 数字化传播快了

【川剧|南充川剧:年轻演员多了 数字化传播快了】川剧|南充川剧:年轻演员多了 数字化传播快了
本文图片

老师指导非遗传习班学员练习动作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采访人员 罗虹 实习生 任佳容 文/图
作为传统戏曲艺术形式 ,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 曾经出现过“蜀戏冠天下”的局面 。 川剧历史悠久 , 流派众多 , 南充属于川北流派 。 1950年 , 南充市川剧团正式建团 ,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川北河流派)”的唯一传承单位 , 至今长年坚持演出川剧、灯戏、变脸等综合性节目 。
开设非遗传习班、新媒体全方位传播……如今 , 在传承方面 , 南充川剧还有了诸多新的尝试 。 6月13日 , 采访人员走进市川剧团 , 了解南充川剧的传承故事 。
A全天排练传习班学员冲刺省赛
“步伐要轻盈灵动 , 神态要自然 。 ”“这里‘啊、呀’要有力 , 气氛才起得来 。 ”……6月13日下午3时 ,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活动中心的排练厅内传出阵阵锣鼓声、唢呐声 , 脍炙人口的唱词穿插其间 , 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路人驻足聆听 。 采访人员走进排练厅看到 , 原来是川剧非遗传习班学员们在训练 , 他们正在积极备战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 。
舞台上 , 今年21岁的学员孙智玲正在排练川剧经典剧目《挂画》 。 戏中 , 为了布置房间 , 要挂画却又够不着 , 她站在椅子的扶手上 , 时而单腿立 , 时而单腿蹲 , 时而凤凰展翅 , 种种表演、般般绝技 , 从内心到外形 , 将一个喜不胜喜、待要出阁的耶律含嫣演绎得淋漓尽致 。 在老师的指导下 , 她的一招一式、一走一停都像画中人一般 , 颇具美感 。
原本只有15分钟的戏 , 在一遍遍抠细节、调音乐中 , 排练了一个多小时 。 换下戏服的孙智玲已经满头大汗 , 休息片刻后向采访人员道出了她与川剧的渊源 。 自小学习民族舞的孙智玲15岁考入川剧非遗传习班 。 虽说她以往从央视戏曲频道了解过川剧 , 但真正学起来 , 却与想象中完全不同 。
“压腿、身段、把子、武功、唱腔、声乐等 , 每一个课程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 ”孙智玲说 , 就这样6年的朝夕相处 , 她已经把川剧当做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对我们青年演员来说 , 这些比赛都是很难能可贵的 , 既是展示自己、学习别人的机会 , 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检验 , 看看自己成长了多少 。 ”孙智玲说 , 本次大赛 , 川剧非遗传习班有《杀狗惊妻》《小宴》《五台会兄》等10个经典剧目、30余名学员参赛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 。 10年来 , 作为青年川剧专业演员选拔的最高赛事 , 比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年轻演员 。
B创意视频借新媒体推广传统艺术
日前 , 在“四川非遗购物节南充专场”直播活动中 , 川剧节目精彩亮相 , 赢得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
川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戏曲 , 如何进一步保护、传承、推广 , 市川剧团一直在不断探索、尝试 。 一方面 , 基于南充的川剧演员普遍年龄偏大的现状 , 市川剧团在全省率先开设“非遗传习班” , 解决人才传承危机 , 为南充川剧注入新鲜血液 。 一方面 , 定期组织“川剧进校园”活动 , 现场传授身段、表演技巧等 , 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川剧服装 , 感受川剧唱腔等 , 通过互动 , 加深他们对川剧的认识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形式 , 具有与传统媒介不同的优势 。 我们尝试紧抓新兴的传播形式来推广传统艺术 , 实现快速有效地轻量化传播 。 ”市川剧团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去年 , 他们策划了“川剧少年+南充地标=国风新玩法”活动 , 让川剧少年们在北湖公园“唱念做打”、在白塔公园“纡长袖而屡舞”、在嘉陵江畔“描三分妆容演绎典故”……他们衣袂飘飞、云手翻转 , 他们水目盈盈、素指纤纤 。 色彩艳丽的脸谱、行云流水的动作等与南充景色相得益彰 , 吸引了一拨又一拨人点赞 。 今年 , 契合当下网络热点 , 拍摄了川剧演员变装等视频 , 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 网友们纷纷转发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