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代表作 , 当推于永和九年 , 王羲之50岁时所写的《兰亭序》 。这年的三月初三为修祓禊日 , 时任会稽郡太守的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 , 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 ,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众人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自然清丽的景色中 , 引以为流殇曲水 , 一觞一咏 , 畅叙幽情 。王羲之微醺之际 , 趁着酒兴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 。此帖共28行 , 324字 , 其中有21个“之”字 , 却各有变化无一雷同 。通篇字体遒媚劲健、飘若浮云、矫如蛟龙;字态疏朗如清风明月 , 抒发了晚年时王羲之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据说王羲之酒醒后曾经连续重写数篇 , 却再也找不到当时心手相应、意随笔转的感觉 , 所写皆不及原作 。王羲之自己也感叹说“:此神助耳 , 何吾能力致 。”而《兰亭序》也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行书 。唐太宗李世民千方百计得到此帖后 , 爱不释手 , 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昭陵 , 世间从此便无《兰亭序》 。
3.王羲之的书法鉴赏文怎么写1、《奉橘帖》:此帖虽聊聊数字 , 但各各不同 , 有的方折 , 峻棱毕现 , 有的圆转 , 圭角不露 , 视若轻盈 , 实则厚实 , 墨色湛润 , 神闲态浓 , 中锋、侧锋并用 , 聊聊数字 , 令人回味无穷 。……《奉橘帖》二行 , 是王羲之行书的主流风貌 , 点画的行态 , 灵活多变 , 意趣丰富 , 且书风坦然清纯 , 字字挺立 , 体态舒朗 , 结体的纵横聚散恰到好处 , 其造型大多是圆润的椭圆形 , 有轻灵之感 。
2、王羲之尺牍中 , 多有“羲之白”、“羲之顿首”、“羲之报”、“不具”这样的客套格式 , 没有这些字样的 , 应该是更加随意的信函 , 正如现在所说的“便条” 。这三百枚橘子 , 应该是“奉”给关系亲近的亲友的 , 所以这寥寥十二字 , 写得洋洋洒洒 , 翰逸神飞 。与“平安三帖”中的《平安帖》、《何如帖》比较 , 不难看出它们迥然不同的面貌 。这令人不能不佩服王羲之的创造力 。书法有成熟的风格面目 , 当然是高境界;在有风格的基础上 , 一件作品一个面目 , 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 是更高的境界 。
《奉橘帖》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宽松 。王羲之的字 , 一般中宫是紧密的 , 也就是比较瘦 , 但也不全是 。比如《姨母帖》中宫就较宽 。因为《姨母帖》是前期作品 , 隶意较多 , 所以结体平正 。而《奉橘帖》结体不取平正 , 而是左低右高 。左低右高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 看起来顺眼 。《奉橘帖》给人的另一个感觉是活脱 。活脱的感觉 , 除了与上述中宫宽、略倾斜有关外 , 更来于笔致的丰富和结字的巧妙之处 。笔致的变化往往不可言传 , 大体上说 , 主要有轻重提按的变化和转笔调锋的变化 。转笔调锋尤其重要 , 所谓八面出锋 , 关键就在于此 。
如果以“块”、“面”的眼光去看 , “奉橘”两字的紧密 , 与“三百枚”三字的疏朗 , 就形成强烈的反差 。“奉橘”两字的醒目使人注意之余 , “三百枚”之间的空白 , 颇值得玩味 。另外 , “可多得”三字又用极轻灵流动之笔 , 与右行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些反差也就是作品内涵的丰富性 。如果从单字看 , 比如“三”字 , 虽全用短横 , 而右端形成一个弧形;三横在书写时 , 笔与纸之间的角度都不一样 , 所以姿态各异 。再如“得”字 , 可以看到留白的天成 , 笔画中的无处不曲 , “寸”字调转笔锋的微妙等;特别是最后一点 , 出人意料 , 又觉得只有这样是最好的 。这些微妙之处 , 当然不是经营安排的结果 , 正所谓“文章本天成 , 妙手偶得之” 。
- 泥鳅怎么杀和洗 泥鳅的杀法和洗法
- 杨桃的吃法 杨桃的吃法和功效
- 爆字书法楷书怎么写
- 睡衣软文怎么写
- 活动的落地和执行方案怎么写
- 球字书法怎么写
- 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沟通技巧和方法
- 和服日语怎么写
- 胡姓的来源和历史起源
- 金星秀|终于明白金星秀和娱乐圈狗仔之王卓伟为什么被封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