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 。秦国也就有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 。
4.过秦论里贾谊为什么给陈涉那么低的评价呢《过秦论》共有三篇 。
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 。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 。
《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 。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 。
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 。
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
因此吴闿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我这篇小文就想先从气势充沛这一点谈起 。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 。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 。
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 。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 。
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 。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 。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 。
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 。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
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
-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 |杨波不应该放弃one liner表演方式,风格对脱口秀演员来说很重要,他应该调整的是面对舆论压力时的心态
- 大叔的拼音 大叔的拼音怎么写的拼音
- |大学生拍恋爱综艺激怒网友,评论区一片吐槽,大学生有错吗
- 和平鸽的创作者是谁 和平鸽的创作者是谁写的
- 相对论的提出者是 相对论是哪位学者提出的
- 秋瑾评价 秋瑾评价论文
- 什么是毕业论文 什么是毕业论文大纲
-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指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 研究生论文字数要求 专硕研究生论文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