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刘先银逻辑解析《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25)
《道德经》开篇之言为“道可道 , 非常道”(马王堆本为“道可道也 , 非恆道也”) , 几乎所有的英文译本都在“道”字之前加上定冠词 , 例如刘殿爵的译文 , “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 Is not the constant way”[11] 。 陈汉生称 , 在道之前使用定冠词容易令人把道当作某种不可捉摸的、无名的、超越的形上学实体 , 这是一种错误的解释;在道之前使用不定冠词可能会减少一些误会 。 这样一来 , 《道德经》首句的意思就可以解释为 , “任何一个规范性体系被置诸言辞时 , 它所提供的指引不是恒常的”[12] 。 陈汉生关于道的多元主义解释观在国际学界影响较大 。 安乐哲与赫大维则运用实用主义思想来阐释道家思想 。 他们认为 , 《道德经》蕴含着一种他们称为“无序混成”(acosmotic)的宇宙观 , 即万物的发生发展没有特定的规律[13] 。 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 , 他们把道译为“Way-making”(创道) 。 陈汉生与安乐哲对道家经典所作的阐释亦常受指责 , 主要的批评是他们所引入的哲学模式约简了中国思想多样的风格与广泛的关怀[14] 。
2.圣人不远游?《道德经》第47 章
在1965年5月29日致恩斯特·荣格尔 (Ernst Jünger) 的一封信中 , 海德格尔引用了《道德经》第47章全文[15] 。 在此之际 , 荣格尔正准备一次东亚之行 。 海德格尔对于西方人有关异文化的猎奇式的兴趣以及异国之行持严厉的批评态度 , 他一度以非常贬抑的口吻提及“那仅仅是异域的 , 即陌生奇异的 , 那冒险者为了安定其良心而去追逐的东西”[16] 。 海德格尔认为 , 荣格尔就是这种缺乏思考地追逐陌生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 在致荣格尔的信中引用《道德经》时 , 他试图借用老子来说明:人们应当专注于属于自己的世界 , 而不是去追逐遥远的陌生之物 。 第47章其文如下:
不出於戶 , 以知天下 。 不窺於牖 , 以知天道 。 其出彌遠 , 其知彌少 。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 不見而明 , 弗為而成 。
海德格尔采用的是乌伦布鲁克的译文 , 只在第四行作了一处改动:“以知天道”一句乌伦布鲁克的原译为 “und des Himmels Weg sehen”(于是见天之道) , 海德格尔改为 “und den Himmel ganz sehen”(于是见天之所有) 。 老子表述了这样的意思:我们毋需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作出更好的业绩而汲汲于外面的世界 。 海德格尔显然十分欣赏这层含义 , 不过 , 老子并非一概而论地说足不出户是知识与实践的必要条件 , 他的主旨是说人们需要关注于生活世界中的可及之物 , 而不是盲目追寻与当前的事情无关的东西 。 这个观点在老子的时代是适用的 , 在那时 , 战火频仍 , 时局动荡 , 交通不便 , 行至他方不啻于移民就是相当于流放 。 老子可能是在批评那些纵横家和政客 , 他们四处游说 , 试图说服君王发动战争 , 以获取个人利益及地位 。
如安乐哲与赫大维所指出 , 一般所参阅的王弼本《道德经》第47章中最后一句是“不為而成” , 其字面意思是“什么都不做而成其事”;而马王堆A本和B本都是“弗為而成” , 其字面意思是“不做某事而成其事” 。 由于马王堆本中这一句前两行中的第一个字皆不可辨认 , 而古代汉语具有句型排列的特征 , 我们可以把“弗為而成”这个句型推及前两句 , 设想它们皆以“弗”开头 , 因而也具有相似的意思 。 由于“弗”这个否定词含有其否定的动词之后的宾语 , 而“不”则不含宾语 , 安乐哲与赫大维把最后这三句翻译为:
因此圣人之行不超出平常世界而获知 ,
之见不超出平常事物而明悟 ,
之为不超出平常事件而成功 。 [17]
- 少点|刘先银作品《注目礼的意蕴》致敬经典:通往幸福的喜悦-彼黍离离此何人哉
- 生活|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注目礼的意蕴》32自22吾19我:百姓皆谓我自然
- 生活|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古代曾被骂“下九流”的2种职业,如今备受追捧,从业者富得流油
- 元亨利贞@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 观点评论|刘先银经典点说剧本与小说《注目礼》时间哲学:管住情绪,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 富得流油@老年间,骗术最高的境界莫如“师姑钓”,一旦上钩,必定财色兼丢
- 意蕴|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目之以为鼎: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
- 刘先银|刘先银序言:贾育平摄影《不易忘却的光影》纪录东方《艺和色》对话韦艺和
- 传统|刘先银经典点说景喜猷书法书贵瘦硬方通神,黄庭坚赋予了草书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