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文本分析( 三 )


3. 如何解读文本 同样的文本 , 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 , 同样的教材 , 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 , 究其根本 , 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 。
听名师上课 , 我们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 , 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 , 开始总以为课上得好是因为他们的方法高明 , 后来才发现实质上是因为名师深厚的底蕴 。由此想到 , 要想上好课 , 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教法 , 而应是如何去解读文本 。
因为巧妙的教法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文本准确解读的基础上的 。那么 , 作为教师 , 我们又该如何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呢?我想 , 解读文本 , 首先需要我们用一种“读者”的身姿去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 。
我曾经读过王菘舟老师的一文 , 受益匪浅 。他是这样说的:解读文本首先要不以教师身份 , 不带教学任务 , 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作品 , 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
在直面文本的基础上 , 从文本中“走出来” , 用自己的学历、智慧、文化底蕴再创造一个我心中的文本 。一次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 , 在备课中 , 无意获得特级教师王菘舟《题临安邸》的文本细读 。
他把二十八字的《题临安邸》写成了1000多字的文本细读 , 读过之后我感到震撼 , 没想到读课文之前要这样读文本 , 这样一读才发现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非常肤浅 。有了特教的引导 , 我开始从教以来的第一次文本解读 。
我没有王老师那么精深的文学造诣 , 怎么办?学习 。要夯实自己的文学底蕴 , 从作者的简介到他一生经历的事情;要登陆陆游的专题网站 , 了解他的一切 , 成为“陆游迷”;要学习解读诗词的理论 , 如朱自清的《诗论》 。
学习这些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在王老师的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 我潜心会文 , 披文入境 , 将这首诗在心中慢慢放大 , 让它成长为一棵茂盛的树 , 才有了底气走进课堂 。
借用王菘舟老师的两句诗来表达第一次文本解读的感受:文本无语笑东风 , 细读有情长思量 。后来 , 我接着公开教学《詹天佑》、《燕子专列》、《画家和牧童》 , 备课都是从文本解读开始 。
以"学生"的身份去读 。很多时候 , 我想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感叹:这么简单的文章 , 教给学生什么呢?在阅读《詹天佑》一文时 , 我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 可能是因为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吧 , 当我第一遍读完这篇课文时 , 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外国人嘲笑中国人以及詹天佑克服一切困难将铁路提前修筑成功的情景 , 我会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 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 , 飞泻而下 。
所以 , 在我看来 , 本文表达的感情非常强烈 , 感悟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但我转念一想:如果我现在就是一个连当时的历史背景都不清楚 , 也不知道这条铁路是多么的难修 , 甚至更不清楚修筑铁路的意义的学生 , 那么 , 我在读这篇课文时 , 又会读出什么呢?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感悟呢?所以 , 在每读一篇课文时 , 我都会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课文 , 尽可能地找出"学生"和"文本"之间熟悉的地方、一知半解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 , 这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