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的字怎么写( 三 )


历来波斯语典籍在经堂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大 。这些波斯语典籍在引用《古兰经》或“圣训”原文时,往往夹杂一些阿拉伯文的宗教术语 。
回族人就在在这些波斯和阿拉伯文旁边注上小儿锦,还有的标在正文空页处 。此外,还可以找到用小儿锦拼写的经堂学习笔记和词汇对照表 。
这些典籍、笔记、词汇对照表,多为手抄本 。此后,又出现一些印刷本典籍,如《满俩》、《白亚尼》、《伟戛业》等,据当代回族学者冯增烈先生讲,也有全套的小锦翻译 。
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小儿锦也被广泛用于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他们学习汉文、记事、通信的工具 。
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回民起义》第三册,收有一帧说明文字为小儿锦的照片和一篇用小儿锦撰写的《纪事》 。《秦难见闻记》中收有同治元年(1862)由西安城内递送到回民义军前哨阵地的小儿锦信件 。
西安50年代编印的《中阿双解谐韵字典》,是一部以汉语词汇为主、附有阿拉伯文原词并注上小儿锦汉语拼音的字典 。凡此种种,都是回族语言文字普遍使用的证明 。
回族语言文字在近代生活中的运用 在许多清真寺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石刻中,夹杂有大量的小儿锦 。清代以来编印的宗教读物中,小儿锦更是屡见不鲜 。
西安有一部《克塔尼》,是清顺治年间一位阿訇撰写的,完全是小儿锦 。1935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清真教条切实问题》,上面印汉文,下面是按字对照的小儿锦 。
1954年临夏印行一本《信仰问答》,上面印阿拉伯文,下面附有整段的小儿锦译文,编译者是东乡井口 。
4. 回民家的门上面那个蓝底白字的牌字上写的是什么啊 经字都阿:
在回族穆斯林家庭堂屋墙壁中或门楣上,都书写或悬挂着一段《古兰经》经文,它由中堂和条幅组成,或单独使用,中堂用杰利三分体书写,雍容端庄;条幅由菱形库法体书写,方整雄健 。书写在门楣上的经文叫“经字都阿”,即阿拉伯文祈词,常见的有清真言、作证言、太司迷耶、求护词,如:真主至大等 。
另外,我再介绍一下阿拉伯的书法 。
阿拉伯书法分几种基本字体,早期的正规字体称为“库菲克”,这种字体形式简单,易于写在羊皮纸或刻在石头上,继而出现了“流畅的库菲克”体,较前种字体更为美观 。最后出现花体草,名为“苏鲁思”,书法家用墨笔写在纸上,这种字体同今日的阿拉伯文印刷体十分相似 。
“苏鲁思”体的特点是古朴中飘秀逸、清劲中含洒脱,易于书写,因而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为常用体,凡受过现代教育的阿拉伯人都能辨认它 。
杰利三分体的特点是结构自然,线条变化多姿,用笔凝重流畅,笔与笔之间气血贯通,通篇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具有稚朴天真的古拙情趣 。该体多用于清真寺或穆斯林家庭堂屋的中堂,书写的内容为《古兰经》经文或祈祷词句 。
船形迪瓦尼体,是由库菲尔体演变而来的,作品将阿文进行合理组合,构成一艘扬帆远航的船体,给人以搏风击浪、不畏艰险之感 。它的结构合理,形象逼真,是阿拉伯书法中的装饰性书体之一 。
花叶形库法体,又叫花体库法体 。穆斯林将花草交错在一起,凭想象勾勒出错综复杂的书法图案,具有抽象性和形态变幻无常的特点 。这种熔花叶图形和书法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在阿拉伯建筑装饰及手工艺品中较为常见 。如691 年建于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及圆顶寺周围的库法体铭文,是保存至今最为古老的伊斯兰铭文之一 。库法体秀丽多姿、瑰丽古朴 。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那就是因为它不再停留在字的间架、结构、线条、墨感等观念上,而是书法家在创作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将意境、格调、情趣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书法家贵在熔万象为“意”,欣赏者贵在从“意”里悟出万象,书法艺术“形象”塑造的奥秘就在于此 。“阿拉伯图案”这种艺术风格在清真寺及各种工艺品上得到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