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今说 历史上的“臣妾”一词到底该怎用?

【古词今说 历史上的“臣妾”一词到底该怎用?】《芈月传》里后宫众位佳丽 , 不论是夫人、良人、美人、八子、长史、少史 , 逢人便自称“臣妾” , 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 , 这是古装剧的一个通病 , 几乎所有宫廷戏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 。其实在古代 , “臣妾”这个词绝对不是可以随随便便轻易出口 , 在谁面前都胡乱使用的 。
臣妾 , 作为名词 , 古来称地位低贱者 , 《尚书传》说:“役人贱者 , 男曰臣 , 女曰妾 。”《周礼注》也说:“臣妾 , 男女贫贱之称 。”《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 , 族类离散 , 流亡为臣妾 。
注云:“男为人臣 , 女为人妾 。”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统治者 。如《史记·吴太伯世家》和《伍子胥传》有“请委国为臣妾”、“求委国为臣妾”语 , 《汉书·西域传》有西域小国“称臣妾”语 , 《后汉书·皇后纪》有“天下臣妾 , 咸为怨痛”语 。
“臣”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竖着的眼睛 , 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人首俯则目竖 , 所以像屈服之形者 。”《说文解字》曰:“臣 , 像屈服之形 。”《礼记·少仪》:“臣则左之 。”郑玄注说:“臣谓囚俘 。”意思就是说 , “臣”是被抓获的战俘 。这就是“臣”的本义 , 抓获的战俘如果不杀 , 就成为胜者的奴隶 , 所以“臣”就专指男性奴隶 。
《说文解字》还说:“臣 , 事君者 。”“臣”的最后一种用法就是男人的自称了 , 《左传·僖公五年》:“臣闻之 , 鬼神非人实亲 , 唯德是依 。”这是宫之奇对虞公说的一段话 , 宫之奇在虞公面前就自称为“臣” 。值得说明的是 , 清朝的典章制度中规定 , 满族官员在上奏章时 , 可以自称“奴才” , 汉臣上奏章时只能称“臣” , 不得自称“奴才” , 否则就是“冒称” , 要受到惩罚 。在清朝皇帝的眼中 , “臣”连“奴才”都不如 , 可见“臣”的地位之低下 。
甲骨文的“妾”字 , 下面是个“女”字 , 上面是个“辛”字 , “辛”就是一把“平头铲刀” 。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辛’是给有罪者或异族俘虏行黥刑时所用的刀、凿一类的刑具 , 黥刑无法表现在简单的字形之中 , 所以就借用施刑的工具来表现 。”《说文解字》曰:“妾 , 有罪女子 。”在古代 , “有罪”就可以收为奴隶 , 因此“妾”的本义就是“女奴” 。有时也用来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 。如《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战国策·齐策》:“臣之妻私臣 , 臣之妾畏臣 。”当然 , 用得最多的还是“女子的谦称” 。战国宋玉《高唐赋》:“妾巫山之女也 。”《左传·僖公十七年》也明言“男为人臣 , 女为人妾” 。由此可以看出 , “臣”、“妾”只能分别用于男人或女人对自己的谦称 , 不能混用或乱用 , 更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称 。如果合在一起并用 , 还是在位分比自己低的妃嫔或臣下面前使用 , 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
刘长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诗人颂圣之作皆有“万方臣妾”的说法 , 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有“万邦尽臣妾”句 。除对皇上外 , 对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词 , 如《晋书·后妃列传》载 , 元杨皇后崩 , 左贵嫔之诔曰:“臣妾哀号 , 同此断绝 。”显而易见 , “臣妾”是一种统称 , 指作为臣民的众男女;对具体的一男或一女 , 不当称作“臣妾” , 正如不能把一男或一女称作“男女”一样 。“臣妾”又可作动词用 , 也往往是对许多人而言 , 如东汉蔡邕《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说:“臣妾万国 。”唐代李峤《大周降禅碑》说:“臣妾四极 。”所以 , 皇后、嫔妃对于皇上 , 可自称“妾”或“贱妾”等 , 而不应称“臣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