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案例分析怎么写( 二 )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 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该厂厂 长决定将原有奶牛全部宰杀,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 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 。但进入九十年代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 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 。
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 面貌,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试选择以下题目之一,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 从供需均衡角度看,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2) 以边际分析方法,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为什么? (3) 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如果你是该厂厂长,如何从事上述决策? 案例分析 (一) 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是正确的 经济学中对"机会成本"是这样解释的,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 。
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 。通俗地说,假若你不这样做,你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将潜力付诸实践的价值 。
如果你明知道你现在可以创造价值,但是你不这样做,你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一次机会 。你也许不清楚不做某件事情的价值,但懂得价值创造的人会非常清楚 。
商业中,如果一位执行总裁本来有能力发展公司,但由于害怕风险,他不敢向银行贷款促进增长,他可能就使企业失去了一次机会成本 。对于奶牛厂来说,八十年代中期,放弃盈利的奶牛厂,转产皮革厂,虽然从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看,不失是一种选择,但是,他的第一个选择已经是失去了一次机会成本 。
因为,虽然市场上皮革销售需求很旺,但是奶制品市场依然供求旺盛,当他放弃一种盈利状况而转入另一个对他陌生的行业,风险还是很大的 。进入九十年代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皮革厂的开工率从原来最高 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 。
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 面貌,该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他的做法还是正确的 。
如果该厂长不选择转产,他将面临着企业的倒闭,与其倒闭不如一搏,再说,他还有奶牛厂的管理经验 。我认为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原因有四: 一、进入九十年代,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都对牛奶市场的需求量大增 。
据统计,人均收入的增长与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强将促进奶类消费的增长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未来几年有望保持7%以上的增长势头,而大量研究结果已证明人均收入与奶类消费支出是高度相关的,如果在2001年的基础上,国内奶类消费人均每增长10%,就意味着90多万吨的增量,这相当于2001年液态奶产量的一半左右 。
二、观念的改变,使奶制品市场不断扩大 。曾经被认为高品质生活象征的"奢侈品"---牛奶变得普通而实在 。
我国目前正在创导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健康饮食新理念 。牛奶富含营养,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品 。
作为简单、便捷的补钙方式,喝牛奶成为更多人的饮食习惯 。抓住这一机会,重新开办奶牛厂还是有盈利的机会 。
从下面一些数据,我们能看到国内市场对牛奶的需求量变化 。据统计,尽管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6.4%,但是我国已经从"贫奶"大国中"脱贫"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