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这首诗怎么写

1. 菊花这首诗是谁写的 作者为元稹,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
【代表作】: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诗文全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翻译】:秋菊一丛一丛的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就像是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
【赏析】:菊花在古代是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东晋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尤其是最后一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更是描写出来作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的赞扬 。
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诗人屋舍四周,沿着竹篱,诗人忘情地欣赏 。第一句中一个“绕”字写突出屋外所种菊花之多 。第二句的“绕”字写赏菊兴致浓,甚至忘了时间,不觉得日将夕下;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
第三句诗人常物咏怀喻志,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
古代其他描写菊花的诗词有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____郑思肖《画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____刘彻《秋风辞》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____黄巢《题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____李商隐《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____元稹《菊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 菊花这首诗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 。“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