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草书怎么写( 二 )


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 。
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 。草书也会随之变异 。
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 。
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 。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衍生与发展 怀素书法作品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 。
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 。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 。
“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 。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
故有此别论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 。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 。
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 。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 。
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 。
4. “曙”字用草书怎么写 1、于右任草书
2、硬笔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 。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 。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