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是以太阳影 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刻 。
古代漏壶计时,一昼夜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将近15分钟) 。更 。
古人将一夜分成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二个小时 。戌:19-21:初更(一更) 亥:21-23:二更 子:23-1:三更(半夜三更指此) 丑:1--3:四更 寅:3--5: 五更 鼓 。
古代夜时击鼓报更,有多少更就击多少次鼓 。四鼓就是四更 。
点 。古人一更又分五点 。
一点合现在24分钟 。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
时 。古人天干地支记时: 子:23--1,三更 丑:1--3 ,四更 寅:3--5,五更 卯:5--7 辰:7--9 巳:9-11 午:11-13 未:13-15 申:15-17 酉:17-19 戌:19-21,初更 亥:21-23,二更 时间的表示法和在古文中的称呼 以申时(15:00-17:00)为例:“申初”指的是15:00,“申正”指的是16:00,“申末”指的是16:00-17:00之间…… 关于时间的其它称呼 子:(23-1) 夜半 (午夜、子夜、夜分、中夜、夜中、丙更、夜午) 丑:(1-3) 鸡鸣 (荒鸡) 寅:(3-5) 平旦 (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早晨、昧爽) 卯:(5-7) 日出 (点卯、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 辰:(7-9) 食时 (早食、宴食) 巳:(9-11) 隔中 (禺中、日禺、日禺中) “弹指”、“刹那”、“须臾”等等 这些都是形容时间短暂的词,都出自佛经,不算计时单位 。
《僧只律》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朔、望、晦 朔:农历每月初一叫作“朔日” 。
朔日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 。因为月光其实反射的是太阳的光线,所以天是看不到月光的 。
这种月相就叫作“朔”、“朔月”或是“新月” 。又,新月也指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 。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因为天体轨道会有小角度偏移,所以十六日和十七日也是可能的)叫作“望日” 。望日地球运行至月球和太阳之间,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恰好东升 。
月亮 。
3. 在古代是怎么描述时间的 中国古代十二个时辰,现在有二十四小时
古代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