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娼女”和“优伶”为什么不受人待见

谈到“娼女”和“优伶” , 中国民间有句很俗白的话 , “婊子(也叫娼女或娼妓)无情、戏子(也叫优伶或伶人)无义” 。这句话最早出处何处?有人说是孔夫子说的 , 我个人对此深表怀疑 。孔圣人一生践行谨言慎行、三缄其口 , 并且他还多次教诲自己的弟子“君子绝交 , 不出恶言”、“言之无文 , 行而不远”(就是说话要文雅、有文采 , 否则流传不会久远)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这么既狠且直的话 , 很难想象出自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口 , 应该属于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体验中的实践总结 , 就象评书等口头传唱文学一样属于老百姓集体创作出来的 。要具体说是在哪个朝代由谁创作出来的 , 那只能说是不可考了 。
在中国长达两千五百多年的社会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史上 , “儒、释、道”三教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等九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三教九流” ,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基础 。后来“九流”逐渐演变为官方认定的从尊到卑的九种身份 , 即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这样依照等级的不同来审视规范道德行为 , 可化解单一的道德规范引发的潜在社会矛盾 。
然而民间对此划分不大买账 , 他们从自己的视角、价值观和侧重点出发 , 把和尚、道士、画工、郎中、风水先生、算命先生、厨师、私塾先生、药铺划作“上九流”;把优伶、婢女、娼妓、乞丐、恶棍、剃头师傅、当铺、澡堂、木匠划入“下九流” 。很明显“娼女”和“优伶”都归口“下九流” 。更有一种将“师爷 , 衙差 , 升秤(秤手) , 媒婆 , 走卒 , 时妖(拐骗 , 巫婆) , 盗 , 窃 , 娼”归并“下九流”的划法 , “娼女”就位于“下九流”的最末端了 , 地位低到无以复加 。
旧社会就是依据中国古代长期流行的“九流归并”理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的说法也就大行其道 。这实际上是说“婊子”与“戏子”为了生存而没有气节 。这话有点狠 , 也不乏社会偏见 , 然而一定程度上却是市井百姓多年总结出来的“警世通言” 。
婊子阅人无数 , 整天典身卖唱 , 惯于逢场作戏 , 故曰无情;戏子扮角万种 , 说尽千家戏词 , 整天在别人编写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 唱戏的剧本怎么写的 , 他们就怎么唱 , 故曰无义 。其实这是针对这两种职业的本身特性的一种延伸比喻 。在古代这两种职业被视为最卑贱的职业 , 属于下九流中的末端 , 文人爱拿他们作文字游戏也不足为奇 。
婊子无情 , 在古代小说中常有所闻 。古代嫖客一旦在妓女身上散尽金银、“弹尽粮绝” , 老鸨就会和妓女联袂变脸 , 把嫖客无情地赶出去 。那些青楼女子 , 前门迎新后门送旧 , 毫无情义可言 。因为既是当婊子 , 自然是经济利益至上;既然脸都可以不要了 , 哪里还能谈情!戏子出于生计 , 一生都在演戏 , 一辈子都在复盘别人的剧本 。而且戏子演戏必须逼真 , 所以一场戏一段爱情 , 一段爱情一段婚姻 。戏过无痕 , 长年如此 , 他们从小就得逢场作戏 , 笑面迎人 , 说尽迎词阿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