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的古诗怎么写

1. 描写牧童的古诗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 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李涉《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 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 刘驾《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 望采纳,谢谢!~ 。
2. 牧童古诗的课本剧怎么写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还通过描写(牧童饭饱之后不脱蓑衣便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心境.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悠悠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诗 。前两句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意思是: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
全诗如下: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对应每句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