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 交响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 。”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
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
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
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
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1717--1750),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注: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 。
四个乐章是这样布局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 。)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 。
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 。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 、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 。
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 。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 。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
第四乐章——终曲 。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 。
(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 —— 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 我们刚刚讲的这种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响乐时期,它是相对固定的 。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 。
至于快、慢乐章之间的对比也会有变化,他写了一部“告别交响曲”,就是以慢板结束的 。至于乐章的多寡,作曲家们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变化,有三个乐章的,也有两个乐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五个乐章、还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