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没有“最好” 只有“最适合”

走在地下书街的路上,翻起琳琅满目的教养书籍,让我不禁想起了往事 。
自从领悟了教养这档事,坚持对孩子“不打、不骂、不批评、不指责”,从那之后开始思考且摸索着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方法 。于是我看了相当多的教养书与亲子文章,心想这些都是专家学者的呕心沥血之作,照着做一定不会错 。
后来,我看到一本是教怎么与孩子讲道理的教养书 。于是从泽泽两岁之后,我就开始与泽泽讲道理 。
哭闹了,我讲道理给他听;生气了,我讲道理给他听;耍赖了,我还是讲道理给他听 。然而,却发现讲完道理之后没多久还是会再做同样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我的好言好语就立刻明白懂事 。
于是,我讲道理的时间~越来越长,深深地认为我不打不骂,至少我可以把道理灌输在泽泽的脑中吧 。
有一次,泽泽与小朋友借玩具不成,一生气就出手打了对方一下 。哭声传开了,大人跑来关心了,我也把泽泽抓来讲道理 。我严厉地看着他:“刚刚发生什么事情?”泽泽小声说:“我打人 。”我一听到泽泽又打人,整个心就烦躁了起来 。“爸爸已经跟你讲过很多次了喔,不可以打人,打人对方会痛会难过 。而且这个东西是他的,我们都要问 。如果对方不借,我们可以想别的方法,我们可以交换、可以轮流等很多方法,就是没有打人啊 。知道吗?”我讲完这么一大串后,就看泽泽点了点头说:“知道 。”我立刻反问:“知道什么?”泽泽愣住了,一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模样 。我接着说:“没关系,爸爸再说一遍 。”就这样,一遍一遍再一遍,直到泽泽可以自己说出了些重点之后,我才让他离开,最多有长达20分钟之久 。
此时我心想,我的道理已经深植在泽泽的脑中了,那记得就应该可以做到吧 。此时,我才刚走回客厅不久,又听到孩子的哭声,我转头往孩子玩的地方一望,只见泽泽两眼哀怨地看着我,手中拿着玩具像现行犯般的被我抓到 。我叹了一口气,心想:“我不是已经不打不骂了,还都照着书上做,为什么找不到最好的教养方法呢?”
先了解孩子,再来对孩子做教养
直到有一次,我叫泽泽过来讲道理的时候,泽泽起了身往我这边走过来的同时,居然翻了白眼,一脸很无奈的模样 。我没有对着泽泽大骂“你这是什么态度 。”我反而开始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后来我懂了,我自认为对他好的讲道理方式,对于他却是一种啰嗦与处罚 。我自认为是灌输观念给泽泽,其实当时才快三岁的他,不管是词句上的理解力与时间上的专注力而言,都无法承受我这种长时间的轰炸,所以理所当然还是会一犯再犯,因为当时被我讲道理的泽泽,满脑子应该只想逃离吧,难怪会有翻白眼的无奈表情 。
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在教养孩子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孩子 。
因为“了解孩子比教养孩子重要”:了解孩子每个时期所发展出来的能力;了解孩子以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 。了解孩子与我们长期相处的习性 。
了解孩子之后,进而找到最适合彼此个性的方式来处理 。我领悟了之后,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孩子的角度与高度来做适性教养,而非一味的把看到的理论套用在我跟孩子身上 。
面对才快三岁的泽泽,词句上还无法有太深的理解,所以我用泽泽这年纪可以听懂的方式去说明;三岁孩子的专注能力本来就比较短暂,于是我缩短对泽泽讲道理的时间,待泽泽再大一些的时候,再慢慢的拉长到我与孩子都可以接受的程度;理解三岁孩子的情绪控管尚未稳定,愿意等孩子情绪发泄完了再继续讲道理;知道泽泽属于忘掉比记住还容易的个性,于是把泽泽发生的每一个状况都当成第一次,不会因为孩子一犯再犯而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