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好友苏东坡:光明,光明( 三 )


余英时曾指出了两个重要的事实:其一 ,人文研究在西方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退居次要的地位 , 代之而兴的则是自然科学 , 特别是从基础科学研究中衍生出来的科技;其二 , 过去中西方的人文研究大体上都奉科学知识为典范 , 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仿效 , 但始终未能接近物理学、生物学的成功高度 。
自然科学在于求“真” , 其研究过程中始终要保持价值中立;而人文研究在于求“善”“美” , 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 , 研究者的价值判断自始至终都贯穿其中 。
我们太求真了 , 太务实了 。 又找不到共识性的人文精神 。
人还是一个做判断和选择的人 , 所以命运都不一样 。 回到苏东坡那里便是 , 他的水月似道哲学观 。
我喜欢杜秉俊总结的“水之心” , 他说 , 人生的遭遇或难或易、或坎坷或顺遂 , 但无论境遇如何 , 都惟心之所向 , 一往无前 , 立志前行 , 这就是“水之心” 。 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 , 但水之所以能滴水穿石 , 百川汇海 , 就是因为它心中始终相信“物之窒我者有尽 , 而是心无自己 , 则终必胜之” , 水有金刚不灭之心 。
我们的人文精神 , 先从自己遇到困境、坎坷之后 , 对同样处于困境的人有同理之心开始吧 , 一起探索光明的过程 , 是可贵的 。
苏东坡认为 , 江水奔流不息 , 但又何尝流失 , 月有阴晴圆缺 , 但却从未有过消长 。 这对于越来越短暂地完成一个周期而言 , 何尝不是一种安慰 。
蔡世华:《光明的使者——苏轼徐州煤炭开发的历史价值再探析》
杜秉俊:《苏轼的道论和心性之学》
「 图片 | 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