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金文西周怎么写

1.商周至春秋时期金文在书写上变化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219年) 。
商朝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 。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 。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 。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
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
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 。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
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 。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
2.西周中晚期金文是什么样的青铜器铭文多为记功颂德之言,传子孙万代之事,其性质是郑重庄严的,在书风上的体现,则是使西周中期以后的铭文,用笔日趋均匀,结体日趋端正,章法日趋整齐 。
这是功用目的作用于书法,而造成了书体在形态、风格上的演变 。这种变化在西周早期金文中已见端倪,一些青铜器铭文的手写体用笔形态比殷商时的作品有所减弱,尤其是在章法上出现了纵横井然的格局,于是字的大小也趋于均匀 。
如《大盂鼎》、《庚赢卣》等 。这一发展趋势经中期的《墙盘》、晚期的《虢季子白盘》等,而下接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公簋》、《石鼓文》等,发展到规整之极,以至秦刻石小篆体貌的最终形成 。
与这样的变化相应,金文书法的风格基调由凝重严峻渐变而为端庄灵巧,其笔势趋于柔和圆润,行款排列日益工稳 。西周中晚期是金文书法艺术最为兴盛的时期 。
由于奴隶制走向衰落,青铜器开始有了新的特点,如器物制作一般轻薄简陋,而且出现了较前简单的环带纹、重环纹、窃曲纹等纹饰 。长篇铭文很多,有达三四百字的 。
通过大量的铜器铭文,我们领略了西周中晚期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风貌 。
3.1.商代金文和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1、关于甲骨文与金文关系、时间先后和汉字产生时间问题 张先生文中说:“大多数学者就特别重视“甲骨文”,因而大力推尊“甲骨文”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并对商朝铜器上的文字,认为与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影响所及,有一九九二年国立编译馆主编,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本《中国文化史》第七版之课文为证),这也等于说是以甲骨文为主,金文为副,甲骨文在先,金文居后,于是不论国内国际,就都人云亦云,积非成是,一直造成牢不可破的错误观念 。”
后文又说北大高明先生认为金文上承甲骨文,不知道以何为依据?(我曾专门用电话向高明教授请教过此问题,确认绝无此说)张先生此处意思是说,大多数学者认为甲骨文在前,金文居后,两者“一脉相承”,这是错误的 。张先生言外之意,主张金文在前,甲骨文居后,这在张先生2008年11月泉州师院的讲座中也提出同样的主张 。
并在该文中说汉字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此说在其文《早商的文字——陶文篇》 中,通过出土陶器上的几十个符号,以认出的43个字,来证明陶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与金文“一脉相承”,此说法欠严谨,在古文字学领域,尚未见过有此种未加限定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