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中国画“芦雁图”的画法缘起与传变!( 三 )


缘起|中国画“芦雁图”的画法缘起与传变!
文章插图

赵佶《芦雁图》
北宋中期革新派画家崔白,不满花鸟画坛因袭黄家体制的僵化风气,大胆革新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他的作品大多为描绘沙汀、芦雁、秋圃、败荷等题材,从中传达出萧疏荒寒的意趣,形成了“体制清赡,作用疏通”的画风。当然,崔白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摒弃黄筌画法,《洞天清禄集》记载:“崔白多用古格,作花鸟必先作圈线,劲利如铁丝,填以众彩,逼真。”传为崔白所作的《芦雁图》就是很好的例证。此图绘孤雁独立于池塘边,旁有芦苇一丛,意韵野逸,然而鸿雁的绘制方法则呈现典型的“黄家富贵”风格。崔悫“笔法规模,与(崔)白相若”,也喜作鸿雁题材花鸟画,《宣和画谱》记载北宋御府曾藏有他绘制的《芦雁图》。堪称北宋晚期“芦雁图”典范的是宋徽宗赵佶的《芦雁图》,此作描绘的是鸿雁在河边饮水的情景。全图以水墨为主,仅在鸿雁嘴部及脚蹼处略施淡赭色,既符合院体花鸟画的技法规范,又有文人逸趣,兼具“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两种风格之意韵,反映了宣和画院“芦雁图”的基本风貌。
“芦雁图”的传变
元代花鸟画的显著特点就是墨花墨禽盛行。元代花鸟画家在写实的基础上,将院体工笔花鸟画中的敷色艳丽转为水墨清淡。正如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所言:“墨画花鸟,前代极少,而元人常能为之。”故而,元代花鸟画家将“芦雁图”的文人意韵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譬如,“能以墨画花鸟,称当代绝艺”的王渊所绘制的《寒江芦雁图》。图中两只鸿雁栖息于白雪覆盖的江岸坡地,一只独立寒冬,将头部尽力地埋入紧缩的双翅之中,另一只则缓步雪地,寻觅食物。低垂的芦苇,破败的荷叶,倒伏的杂草,将寥落萧瑟的意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清以降直至近现代时期,“芦雁图”在表现题材方面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是随着花鸟画整体发展所呈现的多样化趋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即粗笔水墨风格、水墨写意风格和两宋院体风格,技法各异,意韵别具。
缘起|中国画“芦雁图”的画法缘起与传变!
文章插图

何大昌《芦雁图》
粗笔水墨风格的“芦雁图”,在元代就已经出现,譬如何大昌的《芦雁图》,纯用水墨绘就,不着颜色,既不失工笔花鸟画造型准确的传统,又具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图中鸿雁,有的抬头鸣叫,有的展翅高飞,它们和稀稀落落的芦苇、破败枯黄的荷叶一起营造了“天凉好个秋”的意境。明代是粗笔水墨花鸟画的鼎盛时期,宫廷画家林良、吕纪所绘制的“芦雁图”,将这种风格发展到了“笔意所到皆天趣”的程度。林良作为明代粗笔水墨的开创者,以奔放准确的造型和淋漓酣畅的笔墨开一代画风,他的《双飞雁图》就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全图墨笔粗写,抑扬顿挫,笔法潇洒,表现了“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归雁时”的诗意。吕纪的《月明宿雁图》虽然接近林良风格,却展现了别样的意韵,真所谓“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图中明月当空,在江岸水汀的芦苇丛中,有三只倦飞了一天的鸿雁正酣睡入梦,另有一只回首张望,在警戒的同时似乎在欣赏着幽雅静谧的月塘美景。此图用笔多样,或双钩墨染,或碎笔点染,粗放有度,工写结合,堪称妙笔。
吕纪《月明宿雁图》
水墨写意风格的“芦雁图”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将传统中国画的水墨性能和笔墨情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朱耷和边寿民所绘制的水墨写意“芦雁图”最具特色,艺术审美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