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一篇文章后 , 如果要有补充的或遗漏的问题 , 都可以用后记的形式 。有些采访性的或新闻性的文章 , 在事后有了新的发展而又不便单独介绍的 , 都可以后记的形式加入文章 , 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不耽误出版 , 两全其美 。
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 , 让读者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
有题记不一定要有后记 , 后记只是对你的文章中心的升华 , 你可以在最后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中心 , 而不一定用后记 , 有时用了后记反而显得文章过于累赘 。
6.散文后记咋写后记(postscript)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 。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 , 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或评价内容等 , 又称跋或书后 。唐代韩愈作《科斗书后记》便有后记之称 。
后记的文字应该简洁、洗练 , 点到为止 , 后记往往是参与编辑工作的人员或者作者本人所写 , 篇幅往往小于序 , 在内容方面不需如序说得那么全面 。
附录:
《古城月色 后记》 自从散文集《晴雪》出版以后 , 我一直还想出一本散文集 。几经周折散文集编成了 。一日朋友集会 , 我说我的集子想叫《站在世纪的边缘上》 。并想请葛忠老师题写书名 , 他看了看 , 若有所思 。有位朋友当即断然否定:“不好 , 啥呀!”遂提出了《老城旧事》、
《月照老城》等几个名字 , 聚餐会成了策划会 。
散文写了这么多年 , 还是应了那句话:散文易写难工 。想要出新是十分困难的 。一个人总有一个人的艺术追求 , 犹如穿衣 , 犹如口味 。
我想我写的散文应如同一枚橄榄 , 富于咀嚼性 。也许写了许多年的诗 , 对于一眼见底的散文早已厌倦 。歌德说得好:一部“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 , 都是探不到底的” 。
如何提高自己 , 一是读古人的书 , 一是读自然社会这本书 。黄庭坚云:“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 , 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 , 对人亦语言无味” 。古人说 , 书中自有颜如玉 , 说的是书中有面容美如玉的女人 。如果说书洗涤了人的尘俗 , 内心清明 , 容颜也会变得和善 。“未有不学而能者 , 学所以修身也 , 身修则无不治矣 。”(王安石语)其身正其言也正 , 人品决定了诗品和文品 。
写作惟一就是向生活学习 , 向自然学习 。郑燮说得好:“凡吾画竹 , 无所师承 ,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
在这其中我悟出了一些东西:写文章不可勉强为之 , 越想写的“像个散文” , 最终写出的却不像个散文 。越是无所用心 , 清静无为 , 越是能写出好的东西来 , 写文章一旦和功啊、名啊、利啊扯在一起 , 便会一塌糊涂 。
书后附录了几位朋友写的评论 , 还有刘书芳的的一篇却没有找到 , 只好存遗珠之恨 。这本散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各位老师和文友的支持 , 特别要感谢葛忠老师挥毫题写书名 , 感谢刘建军、高国和、秦朝晖、李雁征、李晓瑛等人的创意 。
感谢印刷厂的大力支持 。还有许多人做了默黩无闻的工作 , 他们把青春的年华、心血、汗水 , 植在书的字里行间 , 植在层层叠叠的岁月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