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报告怎么写( 四 )


教师让学生用“发现”一词说一句话 。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我发现母鸡围着草垛转 。”
老师否定了这个句子:这是什么话?母鸡围着草垛转?于是示意他坐下 。第二个学生也发言:“我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 。”
老师大加赞扬 , 称赞这位学生的句子具有科学性 。很显然 , 这个学生所描述的现象 , 并不是自己观察到的 , 况且还有模仿第一个学生的嫌疑 。
可是对于第一个真正用眼睛观察过生活 , 实实在在描述生活的学生 , 老师却没有任何的肯定和鼓励 。试想 , 这个学生以后还会去认真地观察生活 , 去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吗? 第二则是关于作文 。
这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一个案例 。老师出了作文题目:《上学路上》 。
要求写发生在自己上学路上的真人真事 。大部分学生写了在上学路上帮助老人等等做好事的内容 , 都得了高分 。
有一个学生却写了自己在路上看见一群蚂蚁忙忙碌碌地搬一条大青虫的过程 , 写的内容详细 , 描述很精彩 , 但是却得了低分 。老师这样评价他的文章:你的作文没有思想性 , 没有体现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 更何况 , 上学路上 , 你居然还这样贪玩 。
问:什么是作文的思想性?难道非得上纲上线?再说了 , 上学路上 , 哪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呢?我们一贯提倡让学生说自己想说 , 想自己所想 , 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 写自己眼睛亲自看到的 , 耳朵亲自听到的 , 为什么要否定孩子说真话的行为 , 扼杀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呢?所以 , 正确的导向是 , 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 善于发现生活 , 描述生活 , 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 让孩子在以后去感受生后 , 甚至去改造生活 , 创新生活 。二、语文中的生活 1、识字教学 新教材中的看图识字 , 从我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象形、会意的角度 , 让学生感知汉字和生活事物的关联 , 了解汉字的演变 。
例如:日、月、门、石等这些汉字 , 因为贴近学生 ,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 , 甚至是熟知的 , 所以 , 他们接触起来并不陌生 , 理解、记忆起来也不困难 , 这些汉字和事物的相象更让他们感到颇有趣味 。2、阅读教学 新教材的编写有意识地把与学生贴近的生活内容编排进来 , 在学生的学习资源里有了自己的“生活” , 对于渴望了解生活 , 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充满好奇的学生来说 , 是一件欢欣的事情 。
有了生活 , 就有了熟悉的事物和内容 , 抽象和理性的东西就在孩子的头脑中变得形象、生动和丰富起来 。理解不了的东西 ,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去触摸 , 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知 。
比如 , 一年级教材中的《我的家》《两件宝》《我长大了一岁》 , 二年级教材中的《妈妈 ,  不要送伞来》《我的影子》《我们的玩具和游戏》等 , 这些课文内容 , 都是孩子耳熟能详 , 看得见 , 摸的着 , 甚至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情 , 所以 , 他们感觉自己进入了课本 , 成了其中的主人公 , 兴趣一下被触动了 , 有了兴趣 , 学的更容易 , 感觉容易 , 就会主动去接触 , 去探究 ,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连锁反应 。3、说写教学 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到高年级的写作能力训练 , 语文教材指导学生以写发生在自己生活领域中的故事为起点 , 有感而发 , 免去以往学生“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