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怎么写( 四 )


5.郑燮简介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
“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是郑板桥 。他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 。
他的兰、竹之作,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郑板桥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并随其父学画,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下荒凉吉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困窘生活 。
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机会,并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49岁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即七品县官),历时12年 。
在任期间,鞭笞奸吏,勤政于民,被百姓尊称为亲民之官 。他对百姓关怀备至,有一年山东遭受严重自然灾荒,“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逃荒行》),“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思归行》)的饥馑情景,使郑燮目不忍睹 。
于是他据理为民请命,力争赈济,并在潍县开仓捐廉,救济灾民,深得百姓的感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燮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然而出于对灾民的关心,擅自开仓赈济,确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 。在他离职时,只有三条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 。
可渭“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 。官场上的如此腐朽配和黑暗,促使郑燮下定了“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道情十首》)的决心,他愤然绝意宦途,重返扬州,以卖画为生 。
郑燮酷爱绘画艺术,用真情写画,不以贫寒以画谋利,作画决不“有求必应”,更不“求善价而沽之”,曾说:“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 。”后来郑燮绘画和随手题句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
成就越高,声望益大,索画者更是缠身,索性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书画润格为:“大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 。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
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年老神倦,亦不能赔诸群子作无益语言也 。”
又附一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在当时经济繁荣,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扬州,在各个阶层什么人都有索求的情况下,直言刚直爽快地提出自己对市场的尺价,不蒂为一种极为明智之举 。
郑板桥的文学作品多以民间疾苦为题材,文风朴素平实,并带幽默讽刺诙谐之趣,特别是诗歌,很少用典,常以描绘手法写诗,评者称其“诗近香山、放翁” 。存世作品有《郑板桥集》一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