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
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
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
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
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
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
5.楷体字是什么样的楷体字的样式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楷体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在楷体字又分为大楷和小楷
1、小楷 。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 。他原是一位杰出的隶书大师,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
2、大楷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 。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 。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 。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
扩展资料:
在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楷书章法并不复杂,其主要形式有中堂、对联、条幅、横披、扇面等 。楷书的章法布置,字距与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但也有行距大于字距的;一律自右至左竖写,横披的少字数者也仍然是由右至左书写;现代的中文横写是自左至右,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但竖写是仍然以从右至左为佳 。
- 水饺怎么煮 饺子煮法有什么技巧
- 分式方程的检验怎么写
- 保险缴费证明怎么写
- 在2016年用英语怎么写
- 员工的工作日记怎么写
- 护理记录神志怎么写
- 修仙类小说怎么写
- 本人的英语单词怎么写
- 生病请假说明怎么写
- 怎么教孩子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