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二、从文章修辞上分析 。
56、《生》文排比鲜明,讲究修辞,这是毫无疑问的 。
57、文本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为“使动用法+‘其’+名词”的结构,构成排比 。
58、再看后文,“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属于这一结构,修辞风格前后协调一致 。
59、而按原断句“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它的结构如何?“空乏其身”勉强可归于这一结构类型,“行拂乱其所为”呢?“行拂乱”作为一个词难以成立,更别说具有使动用法了;作两个词或更多的话,哪个词作使动词,另外的词在结构上又起什么作用?很难回答 。
60、也很难想象,擅长言辞的孟子会写出这样晦涩难懂的句子,何况,一般都认为《孟子》一书可能还经过孟子本人的亲自润饰 。
61、在词的选用上,“身行”如果作为一个词,那么,“苦…心志…筋骨…体肤…身行…所为”一句中名词都是两字结构,“空乏”与“拂乱”亦齐整,整个排比句式的修辞结构也十分严谨匀称 。
62、如果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虽然勉强使前四个分句都成为四字结构,但却使后一分句成为六字结构的“异己分子”,明显不符合排比修辞的一脉贯通 。
63、在选词上也凌乱杂散 。
64、根源难道不就在于人为的使“行”字“擅离职守”而左右添乱吗?可见,“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修辞上是完全符合孟子的语言风格的 。
65、三、从文章朗读上侧面验证 。
66、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1998年版)划分“苦……所为”朗读节奏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67、此种朗读,前四分句两两一停,后面一分句呢?明显打乱了朗读的节奏 。
68、陕西祝嘉鹏先生与天津市佟楼中学曲世才先生都认为“拂乱”是两个词,认为按文章朗读节奏应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69、后两分句依然节奏混乱,“行拂”明显多余,而且“行拂”在文义上也难成立;去掉的话“空乏/其身”与前后又不协调一致 。
70、这两种读法的共同病根在于“行”字位置错乱,影响了文义的理解与朗读的节奏 。
71、依笔者的看法与断句,可按文义朗读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72、这种读法,“其××”音节齐整,“苦”“劳”“饿”一致,“空乏”与“拂乱”对称,整个句子也工整和谐 。
73、当然,如果按古文朗读对骈句的习惯性读法,也可读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74、音节依然和谐悦耳,气势一脉贯通,与原断句法明显有天壤之别 。
75、这也从侧面上论证了笔者断句的合理性 。
76、四、小结 。
77、不管对文本从文义上、修辞上加以正面分析,还是从朗读语感上加以侧面验证,“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种断句法文通字顺,合情合理 。
78、而原断法“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语焉不详,如果细加研究,则破绽百出,难以成立 。
79、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正确的断句应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补记 由于资料所限,笔者未能查到《十三经注疏》 。
80、如果能进一步在先秦诸子中查到“身行”一词,且其义侧重于“身”的话,则本文的论断就更见言之有理、证之有据了 。
81、如果愚见成立,则一代代莘莘学子当可免去贻误之毒,晦涩之苦 。
82、为使笔者茅塞顿开,以利教学,故笔者甘愿贻笑大方,在此抛砖引玉,以求真相大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