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的境界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插图
1、自认为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2、 先秦著作之中,《孟子》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此为不争之事实 。
3、其中许多名言名篇,传诵千古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下简称《生》文)多年来就作为初中语文课本的“保留项目”,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 。
5、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文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断句,笔者产生诸多疑问,自认为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6、在此不揣冒昧,求教于诸方家 。
7、古人著作,原无标点,后人辅以句读,以利诵读 。
8、据笔者所查,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五经》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也断本句为:“空乏其身 。
9、行拂乱其所为 。
10、”据《汉语大词典》,东汉赵岐在《孟子经注》中也断本句为:“空乏其身 。
11、行拂乱其所为 。
12、”再往前,资料所限,笔者不敢妄加揣测 。
13、以此算来,这种断句法至少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权威”了 。
14、然而,“学则须疑”,继承文化遗产,给古文加标点符号,绝不能迷信古人权威,而应以文本为据,大胆设想,细心验证 。
15、笔者弄斧班门,愿就愚见陈述一二 。
16、一、从文义上分析 。
17、如果暂不考虑文章前后的风格是否一致,“空乏其身”字面意义倒也讲得通,可先搁置一边,回头再说 。
18、但“行拂乱其所为”这一分句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文义上“行”难以讲通 。
19、归纳起来,在原断句方式下对本句中“行”字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对此句所加注曰:“空,穷也;乏,绝也;拂,戾也,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 。
20、”对“行”则视若无睹,未置一辞 。
21、在当代人所作译注中,《译注孟子》(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对本句翻译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
22、“使……不顺畅如意”可还原成“拂乱”(全文使动用法不言而喻),“他的经历”即“其所为”,“总是”应为译注者所补充的强调之词,对“行”字则效仿朱子,使之无影无踪,隐身而去 。
23、但对它岂能如此?!此其一 。
24、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1996年版)对此句解释为“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行”处理为“用种种行为”作“拂乱其所为”的状语 。
25、然而,“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应与“拂乱其所为”同属并列关系,同为“天”对“是人”的磨练,难道它们就不是老天“用种种行为”进行的吗?“行”应为这一排比句的共同状语吧 。
26、照此推测,文本难道不应该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吗?看来,“用种种行为”这种解释方法也难以自圆其说 。
27、此其二 。
28、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语文课本课下注释对“行拂乱其所为”这一病句是这么解释的:“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
29、所为,所行 。
30、”试问:“所行不顺”的主语是谁?是“天”所行不顺?于文不合;是“是人”所行不顺?如果是后者,试问译文如何与原文对应?陕西祝嘉鹏先生认为:“行拂”即行为违背人的意愿,意思是行为不顺达;“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