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像记中随处可见方头方尾、呈平行四边形的横画,这应该是受当时刊刻工具的影响 。另外,龙门造像题记中,经常出现横画向右上方明显的欹斜,且波磔明显,带有明显的隶意,表现为收笔时按笔并上挑出锋,在“二十品”造像题记中的“点”画大多呈三角形,这是受刻刀影响的缘故 。
刀在石上运行较为迟钝、生涩,不如笔在纸上运行流畅、快捷,同时,由于受隶书的影响,魏碑点画有向上挑的波脚;还有些点画为横的写法,把并列的点画横向连为一体 。魏碑中长撇的典型特征是头部下笔处斜刻一笔,大约呈45度角,尾部较粗,收尾时末梢微微上扬或沿水平方向运行 。
捺画多有波磔,微露锋或不露锋,保留隶意 。有的捺画下端水平如直线,完全是刀刻的工艺效果,如《始平公造像记》、《魏灵造像记》中的大部分捺笔方正峻厉,如刀刻一般,更显得锋芒毕露,雄健非凡 。
折画的典型特点是右折笔的外轮廓呈三角形,外方内圆 。还有的方折笔表现为斜刻刀法,突出右折笔,如《马振拜造像记》、《元祥造像记》、《高太妃造像记》等方圆皆备;《候太妃造像记》已近乎楷书,圆笔占主导地位 。
而《慈香造像记》中有圆转一路的折笔,用笔趋向行书,圆笔变得俊爽 。竖画多表现为起笔处为方形,收笔处为左边缺失或右边缺失 。
提笔在魏书中表现比较突然,明显不同于其它楷书中的提画,“横”的笔意尽失,来得比较直接 。这种方法缩短了运笔时间,增加了点画之间的呼应 。
勾笔也是楷书特有的笔形 。甲骨文、金文中均无勾笔,隶书中只有“长弯勾”,到楷体中才出现了真正的“硬勾”,魏碑中的“勾”已与今天楷书的勾形无别 。
一、结字总体特征由于楷法刚刚产生,新的法度尚未形成,“二十品”石刻文字仍保留了浓厚的隶书笔形和结体习惯,转折处方整,横、撇、捺划收尾时出锋上扬,用笔逆入平出,提按较少,隶法尚存,楷势不足,结体稚嫩 。这样书写者就有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形成了风格多变的结体特征 。
(1)结体茂密,粗细均衡 。在结字方面,魏碑文字比较密,结构不讲究匀称,字型重心多偏下 。
由于各种笔划粗细基本一致,而使整个字排列更加紧密,邓石如形容这类结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使不透风” 。在“二十品”中,尤其是横画,沉着厚重、气势雄浑,符合北朝人粗犷的性格,如《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等 。
(2)随意增减笔画,异体众多 。北朝石刻文字结体上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书者、刻者随意增减笔划,异体众多 。
例如一个“魏”字,就有十几种异写形体,就连出现频率较低的字,如“猷”,仅在《郑长猷造像记》这块碑中,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写法 。“薨”字我们看到不下几种写法,“将”字大约有15种写法 。
另外偏旁的混用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在造像记中这类别字连篇、字型纷繁的特点,已经成为共识 。
二、字形形状构成中的关系处理(1)覆盖 。当字间的笔画接触过于紧密,或上下结构字形有明显差异时,就产生了覆盖现象,覆盖不仅产生笔画间的主次关系,如:《始平公造像记》中的“攀”、“鸾”等字;《孙秋生造像记》中的“云”字,从结构上看都是以上覆下,上部表现为茂密,下部疏朗或凝聚 。
形成一种跳跃感觉,使用得当会使作品显得十分活泼 。再有字与字间的处理,如《慈香、慧政造像记》中的“美幽”两字 。
“美”字的长撇、长捺用笔洒脱开张,而“幽”字则有种收缩感,结字较为平整、方正,藏在“美”字的下部,有种被呵护的感觉,视觉上产生为一种节奏美 。这种处理方法必须要注意单字上下结构的处理,或结合前后字的具体结构,“气”与“势”的流动范围来考虑采用,不能过分随意 。
- 靳行书怎么写
- 篮球孙悦 篮球孙悦出了什么事
- 西游记中唐僧跟孙悟空翻脸是因为谁又为什么?
- 国民党政府吹捧出来的“国军战神”孙立人
- 现实世界的“孙悟空” 被皇帝活埋七日竟不死
- 最美佳人被迫嫁祖孙三代 是自杀还是孤独终老
- 秦小雅怎么写
- 关于孙一宁的介绍 孙一宁
- 孙权竟为顺利称帝磨叽10年?向曹操阿谀奉承
- 子孙的孙的拼音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