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 , 政府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无疑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 因为当时城市 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隶属于某一单位 , 没有单位隶属关系的只是少数人 , 街居体系只是起到拾 遗补漏的作用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 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 能 。
各种单位尽管因专业性质不同而区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 , 但都必须隶属于一定的上级部门或政府部门 。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类组织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个下属“ 单位” 。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 单位既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 , 也是中国政府过程的“末 梢” 。“从政府与单位的关系看 , 政府把单位看作自己的一个个‘纽结’ , 单位接受政府的各种保 护 , 并按照政府制定的计划得到各种资源 。”
单位和职工之间是一种“单位既全面控制、又 全面照料其职工 , 职工既全面服务、又全面依赖其单位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3] 。“单位不仅通过社会成员的工作使之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 , 通过分配住房保证单 位成员 基本的生存空间 , 通过公费医疗制度满足人们基本健康的需要 , 通过兴办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澡堂及为职工子女就业需要的服务公司或集体企业等等 , 为单位成员提供各种社会保 障和福利方面的服务 , 更多地 , 单位还给予单位成员在单位内或单位外行为的权利、社会身 份以及社会政治地位 。”
[4] 政府主要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 沙的状态 , 加强了社会的组织性 , 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和组织动员力 。但另一方面 , 也严重束缚了社会自身和公民个人的发展 , 就像捷克著名戏剧家哈维尔所描述的:个人变成 了社会这架庞大机器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和螺丝钉 , 他的意义仅限于他在这架机器里的 作用 。
总之 , 个人的工作、住房、活动等都被牢牢地钳制 。事事受到预先决定 , 受到限制和 控制 。
每一个越出规矩的行动都被看做放纵、违章、违法之举 。从餐馆厨师到歌唱家 , 每个 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一张官僚规定文牍的罗网笼罩 。
这张罗网以自己的目标束缚一切生活 的目标 , 而它的目标就是它自身平稳、自动运转的既得利益[5] 。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一方面造成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 , 造成整个社会的国家化 , 使政府成为包 办一切的全能型政府 , 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 。
另一方面 , 也将社会成员牢固束缚在 一个 。
5.几种档案编研参考资料的编写:大事记亦称大事年表 。是以时间为线索记载一个地区、一个机关、一个专题、一个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事实)的书面材料 。
大事记编写程序与方法:一是明确大事记的时间界限和内容范围 , 二是广泛收集与之有关的档案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 , 三是摘录应该列入大事年表的事实 , 四是对摘录的事实进行审核 , 五是按计划排列大事 , 组成完整的系统 。
大事记编写的体例与形式:多数采用条目式 , 并以编年体为主要体例 。
(2)、组织沿革:系统记载一个地区、机关或专业系统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体制变革等情况的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