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萨|如果波拉尼奥没有早逝,“波拉尼奥现象”不会这么风靡
在一次采访中 , 波拉尼奥的好友、墨西哥作家卡门· 博洛萨说:
《2666》绝对是一部杰作 , 因为它 , 罗贝托有了名声 , 也出现了波拉尼奥现象 。 而这种现象在我看来也有它痛苦的一面 , 其实这也是文学的残酷 。 如果波拉尼奥没有走的话 , 他的这种现象并不会这么风靡 。 读者和评论界的人总是倾心于英年早逝的文人 , 或者说他们钟情于这种牺牲 , 这种浪漫的离世 , 而我对此真的很反感 。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 , 摘选自《波拉尼奥的肖像》 ,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
文章图片
本文出处:《波拉尼奥的肖像》 , 作者:(阿根廷)莫妮卡·马里斯坦 , 版本:鹿秀川|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7月
原作者 | [阿根廷]莫妮卡·马里斯坦
摘编 | 张进
墨西哥女作家卡门· 博洛萨在20世纪70年代认识了罗贝托·波拉尼奥 , 当时所有人都想成为诗人 。 青年人将自己的文学生活开展在咖啡馆和公共阅读会上 , 去聆听奥克塔维奥·帕斯讲述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 。
“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 有着相同的着装 , 我们是后嬉皮时代人士 , 是一个诗人的团体 , 我们所有人都很相似 , 却自认为分属两个群体:我们的偶像是奥克塔维奥·帕斯 , 我们称和我们不同的一派是‘斯大林派’ , 他们那一派崇拜的是埃夫拉因·韦尔塔 。 我自己是属于奥克塔维奥·帕斯一派的 , 我们这派认为自己优雅精致 , 但实际上 , 生活中不过就是些穿着露趾凉拖和瓦哈卡传统T恤的年轻人 。 ‘斯大林派’则认为我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 因为我们的吃穿用度都是统一风格 。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 , 我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波拉尼奥 , 当时我已经读过胡安·帕斯科帮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 胡安也帮我出版了一本长诗集 。 第一次见到他时 , 他在一群人中间 , 我当时挺害怕那群人 , 因为他们的行为举止真的挺吓人的:他们干扰别人读诗 , 起哄 , 嘘声不断 , 甚至挑起骂战 。 20年后再见到波拉尼奥 , 是在维也纳 , 我们被邀请去聊聊流亡生活 , 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要答应这个活动 , 实际上我也没聊流亡的事儿 , 而是谈了谈当今每个人都是异乡人的感悟 。 他也没聊流亡 , 只是读了一段有关小说的非常温和的文字 。 从那时起 , 我们渐渐成了好友 , 大概是1998年或是1999年的样子 。 ”
文章图片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o , 1953—2003)生于智利 , 1968年移居墨西哥 。 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 , 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 , 年仅五十岁 。 著有《2666》《荒野侦探》《遥远的星辰》等 , 引起一波又一波“波拉尼奥热” 。
1
波拉尼奥是自己的导师
问:如果让你闭上眼睛 , 你脑海里闪现的关于波拉尼奥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卡门· 博洛萨:这太难回答了 , 第一印象应该是年轻的波拉尼奥吧 ,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波拉尼奥 , 那个我在现实以下主义诗人的聚会上认识的波拉尼奥 , 那个六亲不认的波拉尼奥 , 那个甚至想“斩首”奥克塔维奥·帕斯 , 认为他阻碍了自己发展的波拉尼奥 。 他根本不想要一个所谓导师 , 他要成为自己的导师 。 他不是我的朋友 , 应该是我的敌人 。 这就是波拉尼奥给我的第一印象 , 我们这些人都是些蓬头垢面的诗人 , 趿着橡胶的露趾凉拖 , 如同后嬉皮时代人士 , 衣冠不整 。 唯独波拉尼奥 , 会穿着熨烫过的衬衫 。 和妈妈住在一起的波拉尼奥 , 穿着熨烫平整的衬衫 , 披着一头长发 , 叛逆的内核和学生气的打扮都是他的一部分 。 当然 , 我心底也有和我非常亲密的波拉尼奥 , 但那样的他 , 不是我第一印象中的他 , 这也许只能怪他自己吧 , 怪他太过神化自己的青春 , 当然 , 也有我的原因 , 我记忆里他青春时的那些年对我的影响太大 , 那是我不断打造自己成为作家的关键时期 , 整日沉浸在颤动的、诚实的、坚定的文学世界里 。
- 老虎$如果互换一下,武松能不能拔垂杨柳?鲁智深能不能打死老虎?不能
- |跟着故宫“看门人”细数故宫“家底”
- |如果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无聊,其实你可以再坚持坚持
- 约翰·辛格·萨金特@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油画人物作品欣赏
- 沙漠|北美德克萨斯州沙漠中的工业风格住宅
- 因果|猪八戒成菩萨后,为何不愿再回高老庄,真是因为高翠兰年老色衰?
- 赵光义&如果杨渊平再忍耐一下,或许杨业就不会同时失去三个儿子!
- 方腊@水浒最终修成正果的两人,一人死后成神,一人成菩萨!
- 满月|就在今晚!赶紧抬头看!
- |如果同事经常对你说这3种话,先别高兴,他们是欺负你这个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