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回顾怎么写( 五 )


如教学《跳水》一文 , 在以简笔画小结课文内容时 , 我有意识地把平静的海面画成波涛汹涌的样子 , 学生发现后立即提出疑问 。于是我抓住时机追问了几个问题:老师哪儿画错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不能这样画?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
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见解 。这样 , 不仅使学生有目的地疏理了一遍课文 , 而且也使他们初步了解了本单元“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个重点 。
当然 , 还可以有目的地询问学生:何处最感兴趣?何处注意力最集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从学生那里找到教学成功的原因 。如此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 提高教学艺术 。
三、“败笔”探究课堂教学中的“败笔”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 , 影响学生的接受 ,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 。为此 , 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 , 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 , 转“败”为“胜” , 为今后再授该类课文时打下良好的基矗如何会造成“败笔”呢?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 , 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 , 也不必懊丧 , 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 , 然后设计改进意见 , 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 , 或分步解决难点 。
从而变本节课的“败笔”为下节课的“妙笔” 。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爱的草塘》第5小节时 , 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 只是一味让学生注意某些字词朗读时的轻重快慢 , 没有注意指导学生读课文时的语感 。
所以学生在读课文时 , 只会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读出某些字词的轻重快慢 , 缺乏感情 , 根本没有把草塘的生机活力读出来 。课后我及时对这不成功之处进行反思 , 找出弥补的方法 。
后一节课在指导学生朗读第17小节时 , 由于方法得当 , 学生很自然地把突然见到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时的惊喜之情、赞美之情读了出来 。又如在教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后 , 让学生写《我熟悉的一个人》 。
结果学生作文千篇一律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进行了认真分析 。
认识到这是由于自己指导得太死的缘故 。那次 , 教师详细指导后 , 又安排了一个基础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性的口述 , 结果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 , 从作文选材到写法甚至许多句子几乎是一个模式 。
在以后的教学中 , 我就改变了这种指导方法 , 在教学课文时 , 总是比较注意突出重点 , 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写作方法 ,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在具体写作文时 , 在选材和写法上让学生充分讨论 。
这样 , 题材广了 , 思路宽了 , 学生就写得比较真实且具体生动 。四、作业反馈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接受 , 除了能从课堂内发言、表情上反映外 , 还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体现出来 。
学生作业质量的高低不仅可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也反映出教师授课的质量 。所以 , 及时收集从学生作业中反馈过来的信息 , 可以提供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 。
摘录学生的作业便是收集反馈信息的好方法 。摘录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入手 。
所谓“正” , 即指按照要求 , 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好的或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作业 。收集后以此作为一种教学资料 , 进行分析研究 , 充实和改进自己今后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