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以哲学来回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 )


“哲学的兴起 , 往往预示着文明的衰败” 。
“哲学史 , 基本上就是对伟人为避免社会解体所做努力的叙述 。 ”
“在欧洲的思想史上 , 伟大的时代 , 大多是个人主义兴盛的时代 。 ”
作者认为 , 因为个人主义的扩张和被诡辩家们推崇 , 苏格拉底所处的世界变得四分五裂 , 充满了人格混乱的喧嚣 , 由而苏格拉底提出了“智慧”与“美德” , 接下来的章节中 , 作者没有顺理成章地详细阐释苏格拉底的思想 , 而是转而以随笔一样的澎湃热情叙述自己的观察:在中世纪 , 官方对美德的概念 , 是以女性的优雅为标准的 。 ……在本质上 , 我们的现代德行观念仍然是中世纪的和女性化的 。 童贞、贞节、夫妻忠诚、文雅、服从、忠诚、善良、自我牺牲 , 是所有受人尊敬的道德家的口头禅;“至善”就是无害 , 就是不“坏” 。 人们被“阉割” , 以保证互不伤害 。 这种无伤大雅的“羞怯” , 很容易出现在那些天生没有主动权的人的身上 , 很容易出现在那些顺从恐惧和禁令的人的身上 。 这种美德是一潭死水 。
威尔·杜兰特更像是为苏格拉底的一鳞半爪的论断结合当下作出详细的笺注 , 比如怎样看待“自我牺牲”怎样区分“道德责任与社会责任”“个人与群体关系怎样嬗变”……苏格拉底成为了我们立论时可以溯源和引用的令人心安的所在 。
《哲学家》并不适合那些试图理解古代哲学家思想全貌的读者 , 作者“以六经注我”的写作像是一场漫无涯际的清谈或答疑 , 如作者写道的:
有人说“知识越多 , 忧愁越多” 。 如果知识的增长是对过去错误的修正那么确实如此 。 忧愁是对错误的惩罚 , 而不是知识的增加 。 但是 , 生活的乐趣 , 与其说在于困难的消失 , 不如说在于困难的克服;与其说在于冲突的减少 , 不如说在于成就的增长 。
当然 , 现在是我们强调成就而不是沉默的伦理的时候了 。 此外 , 决不能把智慧看作幻灭的屈服或意识的虚弱 , 智慧是适应活动、奔向目标、协调自我的表达和行为 。 最后 , 只有当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自己的行为时 , 把幸福理解为智慧才是合适的 。
我们可以猜测苏格拉底两千多年前也是这样在人满为患的广场上毫无体系地闲谈、辩论、给出观点、让思想随风飘散 。 但是究竟是被柏拉图写进作品中、纪念碑一样的苏格拉底更有效 , 还是已经随着语言飘零散落在历史中的苏格拉底更真实 , 我们已无法揣度 , 那索性就更务实一些吧 , 不妨就从古典哲学中寻找能够解答我们当下疑问的鸡汤 , 并在这些弯弯绕绕的辩证中获得一种单纯的逻辑的酣畅 。
何怀宏《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让瞬息万变的思绪变得可以分析
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从“轴心时代”开始讲起的纵横捭阖 , 《仅此一生》只聚焦于人生哲学 , 选择了关于人生哲学的八个主题来进行讨论 。
何怀宏表达过对这本书写作的忧虑:“就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来说 , 这本书的内容浅了一些 , 对少年人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来说又深了一些 , 因而搁置了许久 。 ”这似乎是所有的哲学系学者们写作面向大众的读物时都会有的担忧 , 但最终何怀宏还是本着一种与年轻人对话的态度完成了这本书 。
|荐书|以哲学来回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本文图片

书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人生哲学?何怀宏给出的定义是:人生哲学是对于人生的系统的思考 , 尤其是一种反省式的系统考察 。 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 之前一直从属于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追求等“终极问题”的伦理学 。 但是进入平等的现代社会 , 现代伦理学探讨的中心问题进行了转变:由探讨人们应该如何生活转向人们应该如何行动 , 即主要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理据进行研究 。 在多元价值的情况下 , 现代伦理学提高了对“举证”的要求 , 且“举证”不再依赖于上帝、权威、常识 , 而是必须经过理性的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