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扎主编“源文化丛书”首发式在青海玉树举行( 二 )
如果玉树州原州长、现任青海省副省长才让太这位智慧的伯乐没有发现“源文化”蕴含的深广价值;如果青海人民出版社总编王绍玉先生 , 没有看中我们“源文化丛书”的意义所在;如果神奇而充满诱惑的三江源 , 无缘结识这几位智慧而充满情怀的大作家;如果五年前的玉树州文联主席不是彭措达哇 , 没有得到他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如果五年前的杂多县委书记不是才旦周书记 , 没有深夜等待我们“源文化调查团”的到来、没有专门为源文化主题举行县级座谈会 , 没有派专人一路护送;如果没有像昂旺格列、秋加才仁、江洋才仁、扎多等这样对青藏文化充满情怀的大诗人、大学者们的鼓励和支持;如果没有我的朋友索南尼玛、欧萨、布多杰和阿琼等的全力支持和服务;如果没有杨上青、高屯子、艾若、耿国彪、赵永红等几位知心朋友的一路陪伴 , 等等 , 那么 , “源文化丛书”的问世是不可想象的 。 当然 , 面对今天摆在诸位眼前的这套“源文化丛书” , 我们还只能说它是源文化的点滴而已 , 只是掀开了源文化的一角 。 如果没有上述曾经经历的诸多“如果” , 就不会有今天的“那么” 。
文章图片
所以 , 我想 , “源文化丛书”的首发式 , 是一个以新书发布为名而举办的一次源文化的盛会 , 一次感恩的聚会 。 缘此让我有了一个公开表达我感激之情的机会 。
我说到了诸多不可缺少的“缘” , 那么 , 出版 “源文化丛书”的缘起是什么呢?
余秋雨先生说:“千余年的科举制度 , 使中国文化人的队伍大幅度增长 , 又使这支队伍永远走着一条以背诵古籍来谋求官职的漫漫长途” 。 同理 , 青藏千年的经院制度 , 使藏族文化人的队伍大幅增长 , 也走着浸泡“经文”海洋的苦心经营 , 大多数学人只从古籍到古籍 , 从文本到文本 , 只是在做思维游戏 , 很难有寻根究底的破格举动 。
2500多年前的孔子从泰山脚下起步 , 周游列国十四年;老子出关留下千古绝文;佛陀出走 , 走向恒河流域的文化现场 。 三大影响世界历史的伟人 , 以儒释道的理念影响了千年的中华文明 。 他们的智慧来自大地 , 来自行走 , 来自那火热的文化现场 。 释迦牟尼曾在《心经》中向世人发出:?????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到正确的彼岸去吧!到通达无碍的彼岸去吧!)
文化现场 , 有活生生的当下气息可供体验 , 给人以启迪;也有虽处于“人去楼空”的状态 , 但仍有故事可讲 , 有足迹可寻 。 我曾在不惑之年 , 愈发感觉自己的无知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曾经苦苦寻找青藏文化的源 。 翻阅历史文献 , 探访我国最高学府 , 聆听智者们的讲演 , 答案仍是一片茫然 。 2008年我写完《寻根长江源》时 , 发觉自己似乎向答案靠近了一些 。 我们也试图在“源文化丛书”中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 所谓的“源文化” , 其实便是这一主题的画龙点睛式的概念 , 让文化回归土地 , 让土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 这便是我发起“源文化”活动 , 出版“源文化丛书”的初衷 。
文章图片
马丽华老师的名著《走过西藏》曾经给了我无限的希望和自信 。 从那时起 , 我开始关注青藏高原 , 关注青藏文化 , 审视自己脚下的这一片热土 。 从某种角度而言 , 《走过西藏》是“源”文化最接地气的佳作 。 玉树已故著名学者、诗人昂嘎先生曾经拍了一部电视纪录片 , 叫《格拉丹冬的儿女》 。 那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佳作 , 首次将人与“源”相连接 , 让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了自然的存在状态 。 尽管他已经仙逝 , 但是 , 他的思想和精神却在这里延续 。 他们是源文化的启蒙者 。
- 古琴|新展预告|年度大展,走进古琴的文化空间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
- 概念图!韩媒发文又在文化方面发起挑战,这回是跟日本争“妖怪”
- 文物|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现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 乐·观空间@组图:“乐·观空间”首展开幕 展现“一老一小”特色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 水墨丹青栏目组!书画名家张明智:「文化强国推广计划」年度风采展
- 文化@禁渔不忘江南韵
- 文化$想要吉祥又喜气挂什么,大文创研究院 吴帆 公鸡吉利图 值得一看
- 艺术|安徽合肥:笔墨书写时代赞歌 “艺术年货”传递美好文化
- 大足石刻|《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感受中国石窟文化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