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莫言“跌落神坛”?被批靠抹黑国人,迎合西方人得诺贝尔奖?
文章插图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周易·系辞上》
迷一般深邃,网一般细密。莫言是个飘忽不定的作家,唯一能够看通莫言的方式只能借过他的作品。偏偏,人们在读文章时,在字里行间,会不经意的掺杂自己的主观看法。
当人们面对莫言那怪诞荒谬的逻辑推理和毫不遮拦的人性刻画,有人拍手称赞,有人嗤之以鼻。千人尚且千面,万人皆有万语,莫言是否,交与时间评判。
熟知莫言的人都清楚,他自由、奔放、旷达、豁然,一如《红高粱》里的男男女女。他一直秉承着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宗旨——立足现实,扎根乡土,以至于莫言的作品都带有极大程度上的乡土气息。
文章插图
1955年,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小时候家境贫寒,亲身经历过“生离死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尽管生活不尽人如意,但是莫言仍爱着自己的看书兴趣。他看了当时人们公认的一些闲书,甚至还会看《新华字典》,莫言乐在其中,不为他言。
莫言小学五年级被迫辍学,十几岁的莫言便深入了社会的泥潭中。在这期间,他将自己眼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以及心中感悟的,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世人,直抒胸臆自己对人情世故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见解。莫言的作品不仅有 “怀乡”还有“怨乡”,他写的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出出“传奇”故事。这复杂的感情让莫言成为了 “寻根文学”的先锋作家。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凭借自己源于生活的民间故事,与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在他的作品中,向世界文学发出的怒吼淹没了很多同时代人的声音。
文章插图
他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原以为从此莫言在文坛上的声望会日益提升,没有想到的却是“跌落神坛”。
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在一段时间里的确成为了各领域的“香饽饽”。电影行业郑晓龙导演瞄准了他的《红高粱家族》,拍摄了60集的大型连续剧《红高粱》。教育领域方面,2013年的山东高考卷也是与莫言息息相关。诚然,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莫言收获赞誉,却没有想到却一天天的“被黑”。
就像张艺谋导演在戛纳等国际上获奖的大多都是揭露中国的“伤痛一样”,质疑声大多数都是因为莫言丑化国人形象,写的都是中国人丑陋一面,刻意满足评委们的胃口,迎合外国人的喜爱。
文章插图
有三种人会去选择攻击莫言。一种人是那些从意识形态出发的人。他们深深的相信,诺贝尔奖的评选是有歧视的,只有抹黑中国人才能获得奖。迎合西方人的作品就是卖国,就是西方人的走狗。西方对待中国只有猎奇态度,没有真心实意的尊重。
有一种是属于那种“连正视他人文字的勇气都没有,”没有看过就说莫言的作品“伤风败俗”,还有的人“不知全貌,大加置评”,只看过零星半点便断定才不配位。
另外一种人,便是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同行们,文人相轻,感觉自己不比莫言差,就对莫言大加抵制,轻蔑嘲讽,借此引导社会的风向。
莫言,作为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获得诺贝尔奖,亦是情理之中。文坛中赫赫有名的大家们对莫言大加赞赏。《活着》作者余华说莫言最次的作品都优于90%的获得茅盾奖的作品。《白鹿原》作家陈忠实也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目送》作者龙应台感慨不如莫言。这些“响当当”的专业人士,证明了莫言的实力,也打脸了那些人云亦云的“喷子们”。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