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怎么写( 四 )


第二, 就教材而言,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 。
第三,就教学而言,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
第二, 以生成的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
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 。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 “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 。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
第三, 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
三、教师应走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误区 。
第一,为生成而生成,刻意追求生成,对生成缺乏有效引领肆意进行盲目生成,事实上是一种违反生成规律和特点的虚假和无效的课堂生成 。为此,教师一定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在科学预设的基础上进行开放的互动的合理适度的生成 。
第二,一味追求课堂预设完美,力争教学环节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老师过度表演和预设的课堂,课堂效益是不会高的 。为此,我们教师应转变思想,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和创造性,在老师精心预设和指导下,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创设情境进行自主、合作乃至探究性学习,自我反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让课堂充满师生智慧,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课改的需要,把素质教育的人本思想落到实处 。
5.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课堂教学反思(3)课上完了,教研室李主任不无遗憾地说:“你的课上有许多生成的问题,如果处理好了,那就是教学的一大亮点,可惜的是,你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些问题,错过了教学契机 。”李主任的一番话把我又带回了课堂……
当我正按照自己的思路授课时,一个学生的问题打断了我的思路,他问:“老师,为什么这首词下片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后面打的是分号呢?”听了他的问题,我的心陡的一沉:坏了,备课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个分号,但没有细细推敲,这孩子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于是在我自己都没把这个问题想明白的情况下,我硬着头皮做了回答,估计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的 。等我好不容易把这个问题处理完了,另一个学生又举手发问:“老师,为什么‘白发谁家翁媪’后面不打问号呢?这明明是在发问哪 。”我知道他的问题问得很好,便给予了肯定,接着又说:“待会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我的本意是不想打断教学流程,把这个问题放到最后质疑环节去解决,这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命的是,直到下课后学生走出教室时,我才想起这个问题还悬而未决呢!当时感觉真是哭笑不得 。连续两个生成的问题我都没处理好,这不能不算是教学中的一大败笔 。后来,我又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去结束《清平乐 村居》一课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对上述两个问题重新做了理答,效果不错 。对第一个问题,我先告诉学生分号表示并列的意思,分号前描写大儿、中儿的举动,分号后则描写小儿的“无赖”之举,作者用描写两个人的笔墨去刻划小儿一个人,由此你看出什么?“由分号可以看出作者着力刻划的是小儿的情态 。”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问题迎刃而解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很快也都有了答案 。一生说:“这样写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读起来更有味 。”另一个说:“其实作者早就知道这是谁家的老爷爷老奶奶,否则他怎么知道在房前屋后忙活着的是老两口的几个儿子呢?”能结合下文来理解问题,这真是太好了,在给以赞赏的同时,我在心里暗暗抱憾:要是能在上一堂课把这些问题都处理掉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