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的头很大,头与身体的比例是海洋动物中最大的 。嘴巨大而呈纵向,舌大,使其更利于进食海底植物而将沙子排除开 。
儒艮的气孔在头部顶端,平均15分钟换一次气 。头部和背部皮肤坚硬、厚实 。
儒艮的体型大而呈纺锤状,体长约2.4至2.7公尺,3公尺以上的个体相当少见,一般而言雌性的体型会比雄性大一点 。皮肤光滑,外观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颜色较背部来得浅,体表毛发稀疏 。
颈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转动头部或点头 。前肢短、呈鳍状,末端略圆而缺乏趾甲;胸鳍是幼儒艮主要的推进力来源,成年后则转变为以尾鳍为主 。
乳房1对,乳头位于前肢基部处 。儒艮没有外耳壳,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 。
鼻孔位于吻部顶端,周围有皮膜可在潜水时盖住鼻孔 。宽而扁平的嘴位于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边的短须是进食时的重要工具 。
儒艮有2对门齿,上、下颚各有3对前臼齿与3对臼齿,但所有牙齿不会同时存在,随着年龄增长,它们会失去第1对门齿、所有的前臼齿与第1对臼齿,剩余的两对臼齿则会终生成长 。雄性的第2对门齿在12-15岁时会穿透上颚外露,但当闭上嘴时会被厚重的上唇盖住而看不见;雌性极少见到外露的门齿,但少数会保留至30岁左右 。
儒艮的肺很大,从胸部一直延伸至肾脏附近,由水准的横隔膜将其与其他脏器分隔 。支气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区域,细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软骨构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潜水时肺部是否会和鲸类一般有塌陷的情形 。
跟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起来,它们的脂肪层厚度较薄,同时身体周边似乎不存在热逆流交换系统(heat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体末端的动脉与静脉紧邻以维持体热不散失的一种血管构造),这可能与它们栖息于温暖海域有关 。胃的构造简单,大肠很大(达胃的两倍重),推测是纤维素的主要消化场所,长度达25公尺以上,相当于小肠两倍的长度 。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出生时身长体重:1.15m、25-35kg 最大身长体重纪录:4.16m、1,016kg 寿命:73年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儒艮为海生(偶尔会进入淡水流域)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特别是有丰富海草生长的地区 。虽然它们被认为栖息于浅海,但有时也会移动至较深的海域,约23公尺深 。
它们的分布范围并不连续,这可能与栖息地的合适度和人类活动有关 。儒艮在印度洋的由非洲东岸开始,经红海、波斯湾、南非、马达加斯加往东至阿拉伯海与斯里兰卡,其中大部分地区的数量都很少 。
在太平洋地区包括了印尼、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东印度群岛,往北达台湾与日本的冲绳岛,往南则包括了澳洲南部以外的邻近海域 。某些地区称它们为「海牛」(sea cow)、「海猪」(sea pig)、或「海骆驼」(sea camel) 。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的广西沿海 。广东和台湾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岛西部沿海如八所港亦有踪迹 。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 。住温暖海洋,海水温度多在20℃以上 。
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 。
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爱潜入30—40m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 。对海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 。
对冷敏感,水温低于15℃,易染肺炎死去;水质差也易罹皮肤溃疡、内寄生虫等 。食性:儒艮仅摄食海床底部生长的植物,深度约在1到5公尺左右,以多种海生植物的根、茎、叶,与部分藻类等为食,常会吃掉整株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