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四画僧之弘仁,取法倪瓒却无含混柔曲糊涂之笔,清寂孤冷不染红尘


弘仁的山水画中显现一种“静寂”的禅宗审美趣味。他的笔墨没有跳动的笔触和张扬挥洒的墨色,线条蓬松内敛,勾勒皴擦中复勾以刚劲的“实”线,在虚实相生之间营造一种静冷孤寂之气。这种清冷孤傲的性格使他的绘画作品共同传达出疏简生拙、风神懒散而绝无半点人间烟火之气的超然审美境界。


倪瓒|四画僧之弘仁,取法倪瓒却无含混柔曲糊涂之笔,清寂孤冷不染红尘
文章插图


弘仁处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分崩离析的时代。他所生活的地域是当时南明政权的疆域,弘仁曾追随老师汪无涯前往福建,依附于南明隆武政权。遗民的反清复明的意识影响了早期弘仁的思想。
顺治二年弘仁避乱入武夷山,在反清复明无途可进之后,弘仁选择了皈依佛门。朝代的更迭给弘仁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皈依佛门后日渐于佛学禅理的浸溢、自然山水的娱游、诗画诗文的寄怀,这一思想变化也给他的山水画面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造就了弘仁独具个人面貌的笔墨特征。
黄宾虹评价:“惟丹林窠臼轴设色画枫树六株,没骨法,石青绿勾点,赭黄渲染,重色作画,尤为仅有。盖画以水墨最难,墨气未足,偶以淡色补之,非设色也。……俗工不明笔墨,专事涂泽,富丽繁华,徒增时世奢侈之观,无益性情修养之乐,此渐师之写真山水,师造化尤重笔墨也。”总结了弘仁在笔墨审美追求上的总体特征。
他的山水画作品选材多以黄山和安徽歙县景色为主,亦有武夷山和匡庐山水。并且大量摹写前人的作品,其中以摹写倪瓒和黄公望为最多,但作品被更多地赋予了个人风貌,作品中深深蕴含了画家自己的审美理解和笔墨表现,完全是弘仁自己心手相应的倪瓒和黄公望。对前人笔墨,弘仁渗透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以肯定而清晰、劲静且润泽的线条来描绘自己心中的那方寂静枯寂之境。


倪瓒|四画僧之弘仁,取法倪瓒却无含混柔曲糊涂之笔,清寂孤冷不染红尘
文章插图

【 倪瓒|四画僧之弘仁,取法倪瓒却无含混柔曲糊涂之笔,清寂孤冷不染红尘】
自宋末元初文人画兴盛之际,中国画的笔墨自身就具有了一种超然于形象塑造意义之上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神采。文人画画家通过书法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等技法,使线条、墨色各显方圆粗细、浓淡干湿,极尽变化之能事,形成不同的节奏、韵律、意趣,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情感。线条净化为一种具有音乐旋律的形式,成为中国造型艺术的灵魂,笔墨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
弘仁山水画取法倪瓒,几乎全部以水墨描绘,鲜有着色之作,画面用笔用墨如清人杨翰在《归石轩画谈》中写道:“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劲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
对于倪瓒的摹习偏向于简括清刚,线条更具有坚实而肯定,绝无含混不定的笔意和墨色,也没有倪瓒在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山石上侧笔横点,枯涩但不缺乏润泽之气。弘仁对于倪瓒笔墨和画境中清净枯寂之气的传承更深层次的原因,根植于与倪瓒相同相似的人世经历所造就的近似的心境,在清冷枯寂的画境之中,对人世更迭,世态炎凉、旧朝已去新朝已立的绝望之情融入画境中的清寂,很好的表达了弘仁在佛法道宗中的体悟,悟对坐忘其间山水笔墨已是超凡入境的上乘之法。在情态表意上达到了倪瓒所追求的“绝无人间烟火气”的高超精妙之态。纯净的笔墨也更好更贴切地表达了弘仁清净静寂虚远的心态。
弘仁笔墨特征在他描绘黄山的作品中反映的最为鲜明,山石形体多以蓬松虚灵而肯定的线条进行勾勒,后用实线刚劲的用笔复勾,其线条用笔笔势呈一波三折之势,用笔的使转顿挫极为明显,山石上极少皴擦,一般都是空勾。在山石上大面积空勾无皴的地方,线条细弱,但却无细弱之感、枯涩但无枯涩之感,而成丰腴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