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历史最终还是报复了我们

无论做任何事 , 似乎心肠硬才能走得更远 。
江山变改、王朝更迭 , 那些失败的例子 , 大多陈腐固执 。 我们都想坚硬地活下来 , 因此披着现代的外壳 , 通过各种运动和号召与过去一刀两断 。
历史终于还是报复了我们 。
经济腾飞 , 财富迅速积累 。 那些与孔孟相似的眉眼 , 细看却是没有内容的 。 诸子百家和魏晋风骨的传统很美 , 但走着走着就丢了 。
【钱穆|历史最终还是报复了我们】当物质的成功中没有精神的成色 , 开放也可能变成一种闭塞 , 没有一个稳定绵延的根 , 我们只能在传统和现代中到处游离 。
身份的焦虑之中 , 我们开始寻找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意义 。 钱穆作为近代中国为数不多的传统文化的坚定拥护者 , 在如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 面临现代与传统两个世界的拉扯 , 他希望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和敬意“ 。
于是 , 当众人在为历史不可避免的方向性与残酷性辩护之时 , 钱穆让他的学生描写红烧肉的味道 , 描述风穿过松树的声音……其实不难理解 , 没有大是大非的二分世界 , 除了坚硬的外壳 , 内心总要有所持 , 才能继续赶路 。
因此 , 许知远在钱穆老家无锡的旅行中 , 沿着钱穆的脚印 , 试图找回行路时该恪守的初心 。
01
钱穆 , 身份不明
在前往无锡的路上 , 我时断时续地读着美国人杰里·邓尔麟的《钱穆与七房桥世界》 。
车窗外正是江南的阴郁天气 , 小雨下下停停 。 平坦宽阔的一级公路已把那些布满蜿蜒河流的小镇联结到一起 , 沿途不时出现的玻璃幕墙、金属框架厂房、三五成群的年轻工人 , 表明鱼米之乡的长江三角洲已是新的工业革命的重镇 。
穿过昆山 , 绕道阳澄湖 。 在一家临湖的餐馆里 , 我第一次吃到了阳澄湖大闸蟹 。 湖面上寒风瑟瑟 , 烟雾渺茫 , 屋内一壶黄酒温暖滋润 。 这是一次意外的旅程 , 大约一个月前 , 我迷上了钱穆 。
9年前 , 在选修的历史课上 , 一位姓罗的青年教师给我们讲授中国历史 , 时间来到魏晋时 , 他戛然而止 , 决意让另一位老师讲述接下来的课程——因为中国历史的青春期到魏晋时终止 , 再无心醉沉迷之处 。 在告别前 , 他推荐了钱穆的《国史大纲》 。
在刚刚开张的北京大学南门的风入松书店里 , 我找到了黄色封面的商务印书馆版的《国史大纲》 。 这是一次注定夭折的阅读历程 。 竖排的繁体文字、文言语句、布满正文的注解 , 中国人熟悉了上千年的行文到了我这一代已变成了陌生的丛林 。 我对于钱穆的身份仍有质疑 , 出生于1895年的他 , 在“五四”之后的那两代中国知识分子中 , 身份不明 。
新文化运动让我沉醉的是它的激进因素 , 是那种将传统一股脑儿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豪迈 。 “进步” , 在我们的辞典中是至关重要的 , 不管大学与中学政治课多么空洞乏味 , 我们其实都是黑格尔的线性历史的信仰者 , 我们要不断地抛弃陈旧 , 进入一个新阶段;为了一个更光明的明天 , 我们可以对昨天与今天毫无眷恋 , 甚至残忍异常 。
中国传统看起来早已无力面对现代的挑战 。 鲁迅的大部分篇章我都没了印象 , 却始终记住他对青年的告诫——多读外国书 , 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 。 线装书理应被扔进茅房 , 儒家礼教中只写满了杀人 , 传统中国就是裹着小脚的媳妇……“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谈话中被滥用 , 似乎真的存在着那么一个时刻 , 所有的东西都改变了 , 带有现代意味的都值得赞扬 , 而任何“传统”都是阻碍 , 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