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院@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外媒如何看?
北京时间10月7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颁奖词写道:“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因为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们的处境所具有的坚定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这个结果不仅让国内读者和出版社大跌眼镜,即使在国外,古尔纳虽然知名度高一些,但也不算名气特别大的作家(去年的诺奖得主格丽克在国内也算是冷门,但在美国属于国民桂冠诗人)。古尔纳的英语写作以及与英语文学的紧密关系,使得今年的颁奖结果虽说看似关注了非洲,却仍旧没有摆脱欧洲为中心的文学评价模式。
近些年来,深陷舆论漩涡中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对外承诺将重视“多元性”,并“放眼世界”。从古尔纳的身份和其文学关心的主题来看,他的获奖似乎也可以说是印证了这一承诺。本文浏览、梳理了大量外媒报道,整理了外媒对于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写作与获奖的评论,同时也讨论了诺贝尔文学奖是否正在“走向多元”?
许多外媒评论指出,古尔纳的作品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对移民、难民的身份认同,殖民主义带来的历史创伤等深刻命题的探讨,都契合当下时代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命题。流亡、个人记忆、后殖民时代的自我认同,这些文学主题或许是支持古尔纳获奖并在欧洲文学体系中弥补非洲记忆的重要因素。
文章插图
演讲中的古尔纳。
01
古尔纳书写的不只是失去家园的非洲人,
而是我们每一个人
在今年诺奖公布前各大国内外媒体的预测榜单上,古尔纳都几乎不曾被提起。9月28日公布的赔率榜中也有非洲人的名字,不过是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古尔纳的作品没有中译本,但是其中的一些也已经引发过关注。他最著名的小说《天堂》(Paradise)曾入围布克奖,2020年,他还出版了最新的小说《重生》(暂译,原作名Afterlives)。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1968年因逃离政治迫害而前往英国。这段经历几乎奠定了古尔纳写作的主题和基调,即对殖民主义、难民、移民经验的关心。他的前三部小说《启程的记忆》(1987)、《朝圣之路》(1988)和《多蒂》(1990)就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当代英国的移民经历。
古尔纳的小说除了讲述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施行的残酷统治以及移民们遭受的孤独与心理创伤外,还包含很多极为特殊而细腻的移民心理。例如在小说《海边》中,失去了原有财富、地位的主角会采用“假装不会说英语”的策略,让自己“更有可能寻找到庇护”。在古尔纳看来,这是一种因殖民而在移民心中产生的特殊文化创伤。
正如瑞典学院的评语中写道:“古尔纳在处理‘难民经验’时,重点是其身份认同。他书中的角色常常发现自己处于文化和文化、大陆与大陆、过去的生活与正在出现的生活之间——一个永远无法安定的不安全状态”。这种描述非常类似于社会学者齐美尔所说的“边缘人”,古尔纳的写作大多在其“流亡”期间完成,但都与其故乡相关。或许也正是古尔纳文学书写的这种边缘性,使得诺贝尔文学奖官方评述:“记忆,永远是古尔纳笔下重要的主题”。
文章插图
古尔纳2020年出版的新书《Afterlives》
记忆的主题鲜明地体现在古尔纳2020年出版的新书《Afterlives》中。《卫报》的书评认为,相对于已经被频繁书写的许多殖民地历史,德国对非洲的殖民史常常为人所忽视,古尔纳的这本书正是借助主人公的视角讲述了德国殖民为非洲带来的延续性影响。书评的作者“十分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尽快被翻译为德文”。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艺术学院$瑰丽唯美,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水彩大师伊利亚笔下的水色交融
- Scheffer@古典雅致女性画像——荷兰学院派画家Scheffer人物肖像油画欣赏
- 迪拜世博会&“广州美术学院走进迪拜世博会”主题活动启动
- 迦南学院!萧炎与云韵撇清关系,让云韵远离这场争斗,他本可以带她远走高飞
- 迦南学院@斗破苍穹:萧炎前往迦南学院,纳兰嫣然进生死门,萧鼎、萧厉回归
- 潍坊学院|冬季上班穿简约“chic风”,让你看起来很美、很有品味
- 艺术学院@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浪漫主义绘画大师,他的油画豪华唯美
- 陆游!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博士、何来胜书法作品欣赏
- 美术学院#真励志!曾以铁棒为笔练字,宁夏高校56岁保安大叔秀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