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宋元遗明珠 留韵寄长情( 二 )


明本潮州戏文的发现 , 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 。 而《荔枝记》《荔镜记》等以潮州民间故事编写 , 结构完整、手法娴熟、用潮腔演唱的剧本 , 更说明潮腔在明嘉靖年间已趋于成熟 。 戏曲研究专家据此认为 , 明中叶以前 , 即15世纪初 , 泉潮腔已很盛行 , 它有独特的剧目和演出形式 , 流传在泉州、漳州、潮州一带 , 而如果从《荔镜记》刊刻的嘉靖丙寅年(1566年)算起 , 潮剧历史的绝对数字也有450多年 。
潮剧|宋元遗明珠 留韵寄长情
本文图片

潮剧《绣虎》剧照
经典故事传唱至今
从清人的笔记著作中 , 可以看到潮剧在清朝盛行的情况 。 据清康熙蓝鹿州《潮州风俗考》载:“迎神赛会 , 一年且居其半 。 梨园婆娑 , 无日无之……举国喧阗 , 昼夜无间 。 ”这正是潮剧鼎盛时期日夜演唱无间断的真实写照 。 到了同治年间 , “潮剧所演传奇 , 多习南音而操土风 , 名本地班 。 观者昼夜忘倦 。 若唱昆腔 , 人人厌听 , 则散去” 。 可以看出当时在潮州当地人观戏的爱好跟盛况 。 光绪末年 , 潮剧的繁荣到了顶峰时期 , 当时潮州戏班多达200余班 。
从说官话唱正音的南戏 , 逐步演变成以潮州话演唱的地方剧种潮剧 , 时光流逝了400多年 。 400多年间 , 潮剧剧目在题材、表现手法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充实 , 剧目数量也不断积累增加 。 目前 , 收集到的上演过的潮剧剧目有2000多个 ,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演过的剧目有1300多个 , 海(境)外潮剧团上演过的剧目有150多个 。 每个剧目的资料包括“内容”和“考释”两部分:“内容”是剧目的故事内容 , “考释”则包括故事(或剧本)的来源 , 演出剧团(戏班)和演出年代等 。
在数以千计的剧目中 , 有两类剧目是其他剧种所少见的 , 就是根据潮汕地方人物和故事创作的剧目和反映华侨生活的华侨戏 。 潮剧将地方人物故事搬上舞台 , 有悠久的历史 , 现今传世的4个明代潮腔剧本《荔镜记》《陈三五娘》《金花女》《苏六娘》都是地方题材的剧目 。 潮汕一些杰出人物和群众熟知的人物 , 大多被搬上舞台 , 如《刘龙图骑竹马》《林大钦》《林德墉》《李子长》《夏雨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创作的《辞郎洲》《马发守潮州》《吴忠恕》等 。 许多剧本反映历代精忠报国的英勇行为和思想 , 剧情上不乏鞭笞昏君和贪官污吏的内容 , 寄托对下层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 从而使群众喜闻乐见 , 基础笃厚 。
《陈三五娘》是一个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和东南亚潮人聚居地的民间故事:泉州人陈三(伯卿)送哥嫂往广南赴任 , 路过潮州 , 正逢元宵佳节 , 游街赏灯 , 遇少女黄五娘 , 因拾扇解画 , 互生爱慕 。 潮州豪富林大 , 垂涎五娘美色 , 乃买嘱媒婆 , 前往说亲 。 五娘父趋势应亲 , 五娘忧郁不安 。 六月 , 五娘偕婢益春在楼上赏夏 , 巧遇陈三 , 遂投荔枝手帕以示情怀 。 陈三会意 , 乔装入府为仆 。 后得五娘爱婢益春之助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每出潮剧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 , 刻画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正反两面人物 , 人物个性突出 , 把潮人细腻的作派淋漓尽致地运用到潮剧中去 , 使人物立体生动 , 令人难忘 。 “走花灯”为元宵节营造出浪漫的气氛 , 增加了青年交往的机会 。 旧时那些平日足不出户的深闺淑女 , 只有这天才被允许出门赏灯 , 她们往往乘机与意中人谈情相会 , 所以这一天也造就了无数的良缘美眷 。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诗句和“头上金钗总落了”的歌词 , 见证了元宵节的热闹 。 而“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更是陈三与五娘互生情愫的具体写照 。 一个民间爱情故事 , 经历几百年流播 , 无论其深度与广度 , 都远超全国的同类题材 。 时至当代 , 其故事仍在不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