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西问·中国观 | 干春松:世界纷乱,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中国观)干春松:世界纷乱,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题:干春松:世界纷乱,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
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素 张蔚然
文章插图
北京环球影城近期向公众开放,以好莱坞大片为设计原型的变形金刚基地场面火爆。“变形金刚”故事所展现的问题冲突,被认为是电影对现实世界的投射——各国是选择做守护公平正义的“擎天柱”还是诉诸霸道暴力的“威震天”?
尤其是,随着中国国力发展和国际地位上升,一些西方人士在看中国时套用西方殖民时期的逻辑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则必然要通过对外行使霸权获取超额利益,中国也不会例外。
【 中新社&东西问·中国观 | 干春松:世界纷乱,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中国为什么能做“擎天柱”而不是“威震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以跨越中西的眼光解读为何“胸怀天下”的中国却敢言“永不称霸”,不认同“国强必霸”。
文章插图
资料图:游客在北京环球影城变形金刚主题区内游览。中新社采访人员 易海菲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从古至今,“胸怀天下”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和秩序的理解。中国为何能形成“天下观”并传承至今,历史上中国搞过霸道霸权吗?
干春松:拥有数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中国一直秉承“协和万邦”的理念。支撑这种理念的是中国人的“天下”观念。“天下”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就被广泛使用,不仅包括地理和制度上的“天下”,也包括价值意义上的“天下”,依托儒家对和谐秩序的价值体认,认为不同的文明之间可以通过文化传递而实现共生共存。这种价值也体现为“王道”对于“霸道”的矫正。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观念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当时的各城邦国家,在逐鹿中原过程中,更注重以更高的文明令人“心悦诚服”地“远者来,近者悦”,来建立一个共同体,这也是儒家“天下观”的源头。
不难看出,中华文明的演进方式与西方早期在地中海等地出现的文明不太一样。从埃及、罗马到波斯,这些文明很大程度上以“取代性”为特色。儒家则强调“共存”,很多民族在中国的土地上,互相吸收融合,实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儒家思想摒弃“霸权”“霸道”,主张超越国和家的“天下为公”愿景。儒家的天下理想不否定“国家利益”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合理性,但不能将“国家利益”视为终极性的价值,而是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的“天下”目标。
天下秩序从来不基于统治疆域的大小,而是建立在道德示范性的仁政秩序。从历史的维度看,霸权霸道绝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世界观”,中国所走的绝不是“国强必霸”之路。
中国古人将天下秩序视为处理各民族关系的最高价值,这一方面使后人能基于这样的文化的根性对现实的不完满保持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赋予文化“自省”的态度而非“傲慢”孤芳自赏,这在我们对待外来文明和其他民族的态度上有着充分体现。
文章插图
孔氏南宗家庙前的孔子雕像。董易鑫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提到中华文明有“自省”的态度而非“傲慢”孤芳自赏,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如何兼收并蓄并相得益彰?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