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的娱乐生活
歌谣 , 就是徒歌 , 所谓“有章曲者曰歌 , 无章曲者曰谣” 。 这种歌谣都是民间口头的创作 , 有时用手击着土壤或竹节 , 陪衬着作为节奏 , 就是古代击壤之歌 。 后来加上伴奏 , 被之于管弦丝竹的音乐 , 那就是所说的相和歌辞了 。 歌辞被之于管弦的时候 , 有辞句而不拖诸长腔声音的 , 有无辞句但有音腔的 。 因为各种形式和声调不同 , 到汉代便发展而为平调、清调和瑟调三种歌调 , 还有楚调和侧调 , 总 归之为相和歌辞 。 歌辞都产生于汉代的“街陌讴谣” , 大概有《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上山采蘼芜》 等类的歌曲 。 流传于现在的 , 如古诗《陌上桑》中“日出东南隅 , 照我秦氏楼 , 秦氏有好女 , 自名为罗敷” , 是流传很广的名句 , 可以说是一首绝妙的叙事诗 。 这首长诗 , 唱起来就要分成章节 , 也可以说分成几解(几段) , 由简短的小调 , 形成有辞有声 , 再加上音乐伴奏 , 可以说是一支大曲 。 这支大曲 在当时唱起来的步骤 , 就有艳、有趋、有乱的分别 。 艳在曲前 , 趋与乱在曲之后 。 明代杨慎说:艳好比现在唱戏所唱的引子 , 趋与乱好比现在戏剧结束时的尾声 。 在唱歌时还有陪衬拖长腔的声音 。 汉代歌辞中的羊吾夷、伊那何 , 就好比现在的哩 、阿哎哟的声音 。 宋郭茂倩说:艳和趋乱的先后“亦犹吴 声西曲 , 前有和后有送也” 。 在一首歌辞之前 , 先有音乐的前奏曲 , 继之以在歌唱之中陪衬以有声无辞“羊吾夷”的长腔 , 末了以尾声结束了全歌的场面 , 就形成为整套的相和歌辞了 。
当劳动人民发明乐器来伴奏唱歌 , 其初是简单的 , 也不过是击壤而歌 , 后来由击壤逐渐改进为击缶 , 所谓“仰天拊击 , 而呼乌乌 , 此秦之声也” 。
从周到汉代 , 由匏土之声发展而为金、石、丝、竹、匏、 土、革、木等八音 ,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金革之声 , 那就是以皮革做的鼓和铜做的铙钹 , 因之形成鼓吹之曲和铙歌之曲了 。
汉代发展的各种各样的鼓 , 最大而最主要的是有两面或四面都蒙着皮子可以敲打的建鼓 。 建鼓形体很大 , 有的可以载在鼓车上 , 用人推着走;有的竖立在朝堂的石阶上 , 到大朝会和作舞乐的大场面时才用着它 。 鼓架子上有羽葆红缥丝绸等华丽的装饰品 , 叫作客 , 是以资壮观的 。 建鼓竿首上面雕刻一个大鸟 , 这个鸟名叫朱鹭 。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引孔颖达说:“‘楚威王时 , 有朱鹭合沓 , 飞翔而来舞 。 旧鼓吹曲 , 《朱鹭曲》是也 。 ’然则汉曲 , 盖因饰鼓以鹭而名曲焉 。 ”在汉代鼓吹曲中 , 《朱鹭曲》为第一首歌曲 。 这种建鼓的形式在晋顾恺之的《路神图》和近来发现的沂南古石刻画像中还可以看见其大概的样子 。 建鼓也设在官署市楼和 邮亭上 。 《汉书·何並传》说:“並北渡泾桥 , 令骑奴还至寺门 , 拔刀剥其建鼓 。 ”师古注说:“诸官曹之所 , 通呼为寺 。 建鼓一名植鼓 。 建 , 立也 , 谓植木而悬鼓焉 。 县有此鼓者 , 所以召集号令 , 为开闭之时 。 ”除此而外 , 还有每当市集启闭或其他事项 , 都是以击鼓来召集市民 。 人民有了冤屈也向 官署门前击鼓 , 请求官吏允许申请诉状 。 后汉洛阳令董宣镇压人民极为严酷 , 人民不敢妄然击鼓 , 当时有“桴鼓不鸣董少平(宣字)”的谚语 。 除了建鼓 , 农民唱秧歌时打腰鼓 , 舞乐脚踏有小鼓 。
由于鼓的种类繁多 , 当时人民击鼓的技术也是非常高明的 。 有的击一天鼓 , 花样百变 , 没有重调 。 青年男女们用足踏鼓 , 也花样百出 , 音调自然 。 汉代科学家张衡就是击鼓的名手 。 汉末文学家祢衡穿岭牟单绞之衣(鼓吏穿的衣服) , 击鼓作《渔阳三挝》 , 久已闻名 , 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 到晋唐以后 , 高昌、天竺(印度)传来的羯鼓 , 击打起来声音尤为焦杀嘹亮 , 能以“高楼晚景 , 明月清风 , 破空透远 , 特异众乐” 。 在佛教未入中国以前 , 虽然没有暮鼓、晨钟足以发人深省 , 可是在汉代雷门布鼓 , 声彻云霄 , 颇足以令人振奋的 。
- 少妇$聊斋·瞳人语:重瞳人的诞生
- 书法史$田蕴章会不会名垂书法史?他一个人的影响力,比整个书协都大!
- 唐玄宗&一曲《倾杯乐》 今人对唐人的深情探访
- 反差&从一场生日宴的安排,看两个女强人的性格,反差真大
- 唐代|一曲《倾杯乐》 今人对唐人的深情探访
- 王夫人&宝玉对王夫人的一句称呼,揭开了史湘云在家中的真实身份
- 新媒体|“走进”新闻现场,孩子们感受媒体人的担当
- 招聘|放弃月薪5000,双休的稳定工作,去挑战新工作?听听过来人的说法
- 一氧化碳|钓鱼人的倔强:又一位钓友的离开,让冬季钓鱼不再安全
- hr|职场年龄的焦虑,不是35岁人的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