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看了央视这部纪录片才发现,情绪引导的另一种可能( 四 )


这其实和情绪心理治疗法的概念有一定的相通性 。
在纪录片中 , 老师们在上诗歌课时 , 都会着重引导孩子们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这既是创作诗歌的方法 , 也是情绪疗愈的方法 。 对于留守儿童占多数的乡镇学校来说 ,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非常恰当的 。
诗歌|看了央视这部纪录片才发现,情绪引导的另一种可能
本文图片

传统的诗歌创作并不是大白话写:我很XX , 而是去寻找其它相通的事物来表达 , 形成文学美感 。 比如李商隐写“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来表达“我很想你” , 余秀华写“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来表达对生活的爱 , 诗歌创作需要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 , 观察世界上的每样物质 , 再用思考和想象力与情感联结 。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 , 将注意力投入到生活中去的同时 , 也会放开自身的烦困 , 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 在纪录片中 , 我看到镜头里的孩子几乎都出色地领悟了这一关联 , 他们打通了情绪、诗歌、生活的三通 , 变得越来越轻松 , 越来越爱笑 。
诗歌|看了央视这部纪录片才发现,情绪引导的另一种可能
本文图片

(片尾孩子们的笑特别有感染力)
我相信 , 每一个看过这集纪录片的人都会觉得引入诗歌创作到学校教育中去特别好 。 从这一点上来说 , 以纪录片中漭水中学为代表的乡村学校由于少了许多限制和压力 , 多了一些特殊性 , 在对情绪教育的探索上比城市的学校走得更快 , 更远 。
但城里孩子的情绪问题并不比乡村孩子少 , 甚至可能会更多 。 他们大多数都深陷内卷的压力中无力出逃 , 在各式各样的亲子冲突中不断怀疑 , 在被比乡村复杂得多的社会环境不断投射 , 其中会产生多少痛苦和迷惘?而在“作文不写诗歌”的潮流中 , 诗歌作为一种毫无用处的东西 , 被许多家庭排斥在外 , 或许是非常可惜的 。
这里并不是说父母们不重视情绪引导 , 反而大家现在非常重视 。 引导孩子情绪发展已经成了父母的必修课题 。
从描述情绪词汇引导孩子认识情绪 , 到贴心的倾听和陪伴来引导孩子和情绪相处 , 再到以恰当的建议和指导来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和抒发情绪……关于情绪引导的方法论书籍和文章非常多 , 连绘本里的情绪类目都是重要盈利点 。
可是学过来用过去 , 我还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
因为人和人之间无法真正地绝对相通 , 即便我非常努力地想要去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所有情绪 , 但我毕竟不是他 , 我只能靠猜测和交谈去触摸他的内心 , 进而引导 。 但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盲区 , 我并不能保证自己每次都能看到他的情绪 , 都能进行正确的引导 , 并且不会在无意中伤害到他 。
我还相信 , 许多父母并不会有效地和孩子沟通 , 并且还在不断地给孩子带去负面影响 。
这样的现实让许多家长都很恐惧 , 我偶尔也会冒出来这样的担忧:生怕自己做得不好 , 产生什么可怕的后果 。 压力就更大了 。 所以 , 看到这部纪录片的时候 , 我真是豁然开朗 , 在片中这些孩子的身上 , 我看到了一个事实:孩子通过诗歌自己处理了自己的情绪 。
【诗歌|看了央视这部纪录片才发现,情绪引导的另一种可能】或者把“诗歌”去掉 , 孩子是有能力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的 。 纪录片里的孩子 , 包括我自己 , 都是实打实的例子 。
可惜家长们越来越少地给到孩子机会 , 让他们去自己体验、消化、处理情绪 , 我们总是那么及时地就插手去帮助 , 总是在为他们引导、梳理和修正 , 某种意义上来说 , 反而剥夺了他们和情绪相处的自由 , 剥夺了他们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