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还谈“深入生活”,过时了吗( 五 )
“客里空”的故事显然带有很大的讽刺成分 , 但“客里空现象”却说明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一样 , 都不能离开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 都不能逾越王夫之所说的那个“铁门限” 。 新闻写作如果仅仅是发表一条简单的消息电讯 , 可以不涉及事件的场景和细节 , 但如果有进一步的深度报道 , 如写作通讯或某些报告文学作品 , 就不能离开真实的细节和场景 , 否则便失去了它所应有的真实性 。 尤其是那些强调文学性的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更是如此 。
在这个问题上 , 依靠简单的新闻线索进行新闻报道和依靠媒体信息进行文学创作 , 有很大的相似性 。 曾经有作家说 , 现在的网络媒体上 , 除了作家的主观感受和创作灵感 , 其他的东西都能找得到 。 这种说法暴露了某些作家对媒体信息的依赖 , 同时也道出了文学创作从根本上离不开作家的主观情志和感性经验 。 一般说来 , 媒体提供的只是关于某些社会生活事件概要的信息和过程 , 或关于某些社会生活问题即时的看法和意见 , 作为创作素材 , 缺少浸透了作者的经验和感受的场景和细节 , 作为文学题材 , 也缺少经过作者深入的理性思考所进行的提炼与升华 。
从生活素材到创作题材再到作品情节 , 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生活事件的平移过程 , 而是一个不断地集中凝练深化提高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作家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和对生活的情感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没有这种感性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作用 , 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 就不可能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 , 更强烈 , 更有集中性 , 更典型 , 更理想” , 也更带“普遍性” 。
20世纪40年代在根据地兴起的“新英雄传奇”创作 , 开始都是一些战斗故事和英雄事迹的报道 , 主要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或采访所得 , 大半属于新闻资讯 。 新中国成立后 , 作家有条件对这些战斗生活进行咀嚼、反刍 。 在这个过程中 , 作家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 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 也有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和自觉的艺术追求 , 于是出现了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旗谱》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
《红旗谱》的素材 , 最先是一个听来的故事 , 用今天的话说 , 属于一种口头资讯 。 但作者不是对这则资讯进行简单的形象加工 , 就写成小说 , 而是结合自己的革命斗争经历 , 在深入的革命斗争实践中 , 不断地加深对主人公思想感情的体验和理解 , 同时也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 , 拓展生活内容 , 分析各种人物 , 丰富人物关系 , 从短篇小说、话剧到中篇小说 ,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 , 最终才写成这部反映中国现代农民革命历史的鸿篇巨制 。 类似的还有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 , 也都是源于一些“听来的故事” , 从这些口头资讯到文学作品 , 中间都饱含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艰苦努力 。
社会资讯 ,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 无论是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 , 道听途说”还是现代媒体所提供的信息 , 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 。 以口头的或书面的资讯为线索进行文学创作 ,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 , 不乏先例 , 但这种社会资讯也只能充当作家的“线人” , 或给作家“报料” , 更进一步地熟悉和了解生活的全貌 , 把握生活的内涵和底蕴 , 将这些简单的社会资讯和抽象的生活线条 , 具体化为色彩丰富的生活图画 , 还原为生活本身的感性形态 , 还需要仰仗作家全心全意地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 身历心受 , 力践躬行 。 陆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一个真理 , 在今天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仍然适用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