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还谈“深入生活”,过时了吗( 六 )
随着媒体的更新和传播技术的发达 , 今天的作家每天都要接受海量的信息 , 处在一个信息爆炸、资讯泛滥的环境之中 。 在这些罗列为条目、短语、消息、言论、声音、图像、视频之类的信息和其他社会资讯背后 , 是具体鲜活的人和事 , 是人的喜怒哀乐 , 是人生的起落沉浮 , 是社会的发展变化 , 小而言之关切个人命运 , 大而言之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 。 不去深入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所要表现的人和事 , 仅凭一点过去经验或粗浅印象 , 关在屋子里想象、虚构 , 或玩弄一些形式技巧 , 就想写出伟大的作品 , 结果只能做文学的“客里空” , 不可能摸准新时代的强劲脉搏 , 从而赢得当代读者的青睐和认可 。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 , 某些现代资讯的传播方式 , 如传统的新闻文体报告文学 , 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或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 , 也在发生变化 。 这些变化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 但集中起来 , 主要是融入了作家的主观情志和鲜活的感性经验 , 如作家的情感和思考的介入 , 具体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写等等 。 这种变化不单纯是为了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可读性 , 更重要的是让作品所“报告”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 , 更逼近生活的真实 , 更接近生活的原生状态 。 这些作家因而也十分重视深入生活 , 重视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 , 有的作家甚至长期与写作对象在一起 , “同吃、同住、同劳动” 。 他们的作品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 也因此创造了一种介于文学和非文学之间的中间文体 。 这种中间文体的出现 , 同时也给今天的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 , 说明任何带有文学性的写作 , 都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活水的浇灌 。 (作者:於可训 , 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