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王宗岳《太极拳论》通解!

太极图说$王宗岳《太极拳论》通解!
文章插图


《太极拳论》是拳界公认的经典。近日在百忙之中完成心得《通解》,这一心得主要参考《沈寿注》及其他相关文论,加上自己的理解。心得粗疏之处难免,仅作留存。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拳论》首句开章明义,从“太极”的解释入手,解释太极拳名。就是说,什么叫太极,什么叫太极拳?名正,则言顺。我们考证“太极”这个词,沈寿说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唐代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两仪,就是指天地,天为阳,地为阴。这里说太极是由“无极”孕化而出,又是阴阳的母体。这里是从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出发,阐释变化的道理。也就是说天下的各种物体都是可以分为阴阳的。比如说,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生物中雄性称为“阳”,雌性称为“阴”。动作中“开”为阳,“合”为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诸如此类,这样理解“阴阳”,实际上也就不神秘了。“无极而生”这一句话,是与《老子》中“有,生于无”的观点一致的,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在古代,人们没有能力去解释世界的根源时,一些古代先贤圣哲就辩证的理解为“有,生于无”,当然这与我们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古人的思想中的合理内容。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其重点是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运用到拳术中,同时也是用“取象于天”的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罢了。《太极拳论》的第一句话的来源沈先生说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所以我们理解这句话时,首先知道太极拳中的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上下相随、前进后退等等都是符合辩证法的;其次要知道在套路的起势,由无极势一抬手,由静而动,就是“无极而太极”了,其实没有必要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是不是“唯心主义”的,没有那么神秘,要求在全身放松静养之后,慢慢开始运动,开始做第一动作就是了。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句话说太极拳中动静的辩证关系。按照一般字面理解是,动就是分,静就是合。其实在古文中,这种句子可以整体理解为“动静之则分合”,也就是整体上说,太极拳动静分合相应。不一定就是说动就是分,静就是合。我们可以理解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动静分合互相转化,互相依存,互为因果。沈寿先生说:古老太极拳的“取象于天”,不仅仅是指用动作走弧线、劲路刚柔相济来与“太极图”相合。若从整体来说,首先是把打拳者的人体比作“太极”,身体一动就分阴分阳,这就不限于动作方圆和劲路刚柔了,而是包括了拳术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现象。至于动分静合,也有广狭之别,例如:打拳为动,收拳为静。旧称“收势”为“合太极”,即取“静之则合”之义。再如:打拳虽属“动”,但“动”中更有动分静合,这个运动中的“静”,与收势后或起势前的静态自然是有所不同的了。《太极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段话正是《太极拳论》所含哲理的依据。沈先生的这段话说出了太极拳理的真谛。我们在练拳时,就要正确理解动作的动静分合,比如我们要正确理解“连绵不断”,并不是要求不能相对静止,只是不能“断劲”罢了。做动作时,外形静止了,内部的劲路还在旋转运动。而外形做动作时,而心静如水极为重要。